王洪伟

作品数:34被引量:18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钧瓷钧窑中国陶瓷历史变迁学术史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历史地理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硅酸盐通报》《民族艺术研究》《许昌学院学报》《民族艺术》更多>>
所获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钧窑铜系金红釉:中国陶瓷工艺史新创举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年第10期116-117,共2页王洪伟 
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陶瓷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3AH018);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官瓷通史研究”(2022XWH146)。
铜系金红釉是当代钧窑匠师对于陶瓷史最具创造性的科技贡献之一,是钧窑史乃至陶瓷史上继铁系青蓝釉、铜红釉、铜系青蓝釉之后的又一次釉质、釉色的革命性创造,将中国陶瓷美学带到历史新高度。从色彩体系上看,钧窑铜系金红釉分为彩虹金...
关键词:钧窑 铜红釉 铜系青蓝釉 铜系金红釉 
当代中国陶瓷创意园区的生产空间和空间生产被引量:3
《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6期124-131,共8页王洪伟 
2021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陶瓷通史”(项目批准号:2021-JCZD-16);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官瓷通史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XWH146);2022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关于打造宋瓷之都,推动宋都古城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SKL-2022-1866)阶段性研究成果。
陶瓷生产有着强烈的空间依赖性,近世以降陶瓷生产的自然空间依赖性渐趋减弱,人文或社会空间依赖性渐趋增强。主要立足历史名窑渐次兴起的以陶艺村、陶瓷工业园区、陶瓷小镇为特色的当代中国陶瓷创意园区,高度同质、高度集聚的窑业生产模...
关键词:陶艺村 陶瓷小镇 陶瓷创意园区 生产空间 空间生产 
“陶瓷文化圈”:中国陶瓷史研究“空间转向”新进展被引量:2
《民族艺术》2022年第3期150-160,共11页王洪伟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19ZD24);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河南陶瓷通史”(2021-JCZD-16)阶段性成果。
中国陶瓷发展空间格局上存在着以“环嵩—太行山东西两麓”为核心的“中原陶瓷文化圈”和“浙闽赣陶瓷文化圈”两大陶瓷文化圈,两者在陶瓷原材料、窑炉结构、胎釉料配比结构、烧成制度、美学风尚、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相当分殊。“陶瓷...
关键词:陶瓷文化圈 中原陶瓷文化圈 中国陶瓷史研究 空间转向 方法论 
美在意象:钧瓷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考察(二)被引量:2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第9期8-13,共6页王洪伟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立项编号:17BG136)阶段性成果
自宋末创烧以降,钧瓷美学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早期钧瓷铁系青蓝釉时期,钧瓷釉色以天青色、天蓝色、月白色为代表,追求"雨过天晴"的清淡含蓄的美学特质。第二阶段是在钧瓷铜红釉发明后,开辟了多彩多姿的中国瓷器美学新...
关键词:窑变 意象 意境学说 意象美学 钧瓷美学 
孔相卿:续写儒家陶瓷美学新华章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第7期4-17,共14页王洪伟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17BG136)阶段性成果
传统儒家美学强调美的社会伦理功能,而忽视美的独立个性,重善轻美,重道轻技,重“理”轻“文”,影响到“美”的工艺技术的进化,反而成为中国陶瓷文明进步的阻碍。孔相卿以钧瓷名义践行着“尽善尽美”儒家美学,一改传统儒家美学“重道轻...
关键词:孔相卿 钧瓷 藏礼于器 比德与玉 美学伦理化 儒家美学 
美在意象:钧瓷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考察(一)被引量:2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第6期12-19,共8页王洪伟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立项编号:17BG136)阶段性成果
自宋末创烧以降,钧瓷美学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早期钧瓷铁系青蓝釉时期,钧瓷釉色以天青色、天蓝色、月白色为代表,追求“雨过天晴”的清淡含蓄的美学特质。第二阶段是在钧瓷铜红釉发明后,开辟了多彩多姿的中国瓷器美学...
关键词:窑变 意象 意境学说 意象美学 钧瓷美学 
钧瓷窑变山水釉:当代中国陶瓷意象美学新高度被引量:2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第5期4-8,共5页王洪伟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17BG136)阶段性成果
钧窑原产地的神垕钧瓷匠师王金合在传统钧瓷工艺的基础上,从“试错式”的经验性工艺性探索出发,成功研制出以窑变丰富、绚丽多彩著称的钧瓷窑变山水釉,釉色质感极具生命力,近年来在国内陶瓷美学界声誉鹊起。钧瓷窑变山水釉是钧瓷窑变美...
关键词:王金合 窑变 钧瓷 山水釉 意象美学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二)被引量:2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第4期8-11,共4页王洪伟 
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17BG136)阶段性成果
铜系青蓝釉是当代钧窑人对于陶瓷史最具创造性的科技贡献,是钧窑史乃至陶瓷史上继铁系青蓝釉、铜红釉之后的又一次釉质、釉色的革命性创造,将中国陶瓷美学带到历史新高度。从色彩体系上看,铜系青蓝釉分为松石蓝、宝石蓝、金斑红彩和金...
关键词:钧瓷 铜系青蓝釉 松石蓝 宝石蓝 铜红釉 铁系青蓝釉 
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被引量:3
《民族艺术》2018年第6期46-57,共12页王洪伟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17BG136)阶段性成果
学者张光直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破裂性"理论假说对于中国文明连续性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以钧瓷工艺技术为核心的纵向传承和横向传播,推动着钧窑文明的连续性延续。文化地理学以地方(区域)或文明体的时空传布为研究对象,小的地...
关键词:钧窑文明 连续性-破裂性 高仿 创造性摹仿 文化地理学 
钧窑学论纲:历史、理论及其方法被引量:2
《许昌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30-38,共9页王洪伟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统的再造--基于中原历史名窑演化变迁的艺术地理学研究"(17BG136)
"钧窑学"是近年来基于钧窑历史演化及当代转型的中国陶瓷史的反思性研究成果,也是一向重实践轻理论的中国陶瓷史研究在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钧窑学学科建设从这种内在的学术反省肇始,以相关科研机构构建和学术研讨为起点。反思...
关键词:钧窑学 钧窑 学科建设 研究转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