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焰坤

作品数:18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修辞史汉语语言形式修辞方式修辞现象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建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月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修辞史研究又一新开拓——宗廷虎、陈光磊主编的《中国辞格审美史》问世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19-125,共7页郭焰坤 黄海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学科互动的汉语修辞及修辞史研究”(16BYY115)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辞格审美史》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修辞学史相关理论对现象演变的推动作用,系统地从审美角度关注了修辞效果,由于从审美角度对辞格作系统描述,导致客观上对重新审视学术史上出现...
关键词:修辞史 修辞学史 修辞效果 美辞论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修辞特点被引量:1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43-47,共5页龚家民 郭焰坤 
文学作品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其语言表达并非简单的辞藻堆砌,而是呈现出独特的修辞特点。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当地传达思想和情感,是文学作品成为典范的必备条件。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传奇...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语言 修辞特点 
美辞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背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28-36,共9页郭焰坤 
上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修辞学美辞论的主张,实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主流的修辞学理念恰是美辞论。美辞论是由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正是儒家文化的周-鲁文化根源以及贵族化品质,美辞论才成为必然的...
关键词:美辞论 民族传统 贵族文化 
古代汉语文献释义方式新探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期95-99,共5页郭焰坤 
准确地阐释语义是古代汉语文献教学的重要内容。吸收传统训诂学的基本方法据形释义、因声求义,依据古代文献的语言特征据文例释义,吸纳现代学术思想据语境释义,三种释义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准确地阐释文言文本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古文释义 据形释义 因声求义 据文例释义 据语境释义 
论修辞史的宏观研究被引量:2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郭焰坤 
修辞史的宏观研究主要可从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入手。就思维方式论,汉民族"天人合一"的观念,重经验、重常识的思维方式的演变都对修辞表达产生过影响;就审美观念论,南北朝时期的唯美主义对此时的文学语言的形式美的追...
关键词:修辞史 宏观 思维方式 审美观念 价值观念 
汉语修辞史研究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被引量:2
《修辞学习》2007年第6期58-61,共4页郭焰坤 
修辞史研究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宏观研究是要探讨修辞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思维方式等修辞现象产生的外部条件,本文着重从思维方式、知识背景、行为方式三方面考察宏观研究的意义;微观研究主要是研究外部的语言形式及修辞现象深层的...
关键词:修辞史 宏观 微观 
以史促论 以论带史 史论结合——宗廷虎先生修辞学史与修辞史研究论析被引量:1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70-74,80,共6页郭焰坤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2006yy001)
宗廷虎先生的修辞学史与修辞史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学术史,宗著表现为:史料丰富,搜罗详尽;视域宽广,所涉及的理论范畴丰富;取舍精到,主次分明,将最有理论价值的遗产介绍给学术界。表现在理论上的特征是:全局笼罩,...
关键词:史料丰富 视域宽广 取舍精到 全局笼罩 现代阐释 卓识独见 
藏词的产生及其词汇化
《修辞学习》2006年第6期68-70,共3页郭焰坤 
藏词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它产生于诗歌、骈文对历史典故、成语的变通用法,即为解决在字数有限制的简短的句子形式中大量用典的矛盾,裁割事典或成语以成词而形成的。
关键词:藏词 用典 词汇化 
中华元典修辞学思想文质观探微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80-84,共5页郭焰坤 
 文化源头总是决定着文化的个性,我国文化元典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了我国修辞学根深蒂固的传统:内容本位轻视形式,这与导源于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注重语言形式的学科传统判然有别;修辞学思想立足于伦理学、政治学立场,强调修辞立其诚,注...
关键词:元典 文质观 内容本位 注重伦理 依附性 
先秦避复方式被引量:3
《修辞学习》2004年第4期74-75,共2页郭焰坤 
先秦避复有:词语避复、文字避复、错位避复、补足避复四种。其中:错位避复仅存于《诗经》,文字避复仅存于先秦两汉,词语避复延用至今,补足避复与互文有关,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先秦时期 词语避复 文字避复 错位避复 补足避复 修辞方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