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雷

作品数:18被引量:1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李叔同近代文学现代派诗歌文学创作保守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天津社会科学》《中华文化论坛》《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更多>>
所获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报馆、学堂与天津近代文学被引量:1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451-454,共4页张宜雷 
19—20世纪之交,报馆与学堂成为天津近代人文知识分子首选的栖身之地。这使他们在传统文人的"仕"、"隐"之外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也推动了天津文学的变革。报纸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写作方式,推动了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形成,也促...
关键词:报馆 学堂 天津近代文学 
戊戌变法前后的两次“文学无用论”思潮探析被引量:2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375-378,共4页张宜雷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两次"文学无用论"思潮。前者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后者以严复、王国维和周氏兄弟为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戊戌变法前的文学无用论,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文学,把...
关键词:戊戌变法前后 文学无用论 艺术价值 
走向宽松与开放之路——建国60年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
《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3期103-105,共3页张宜雷 
回顾建国60年来的天津文学,人们都知道天津的文学创作有了重大提高。但未必有多少人注意到,天津的文学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正是文学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表演的舞台。60年来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可以说是经过了社会主义文学体制...
关键词:文学环境 天津 变迁 开放 文学创作 文学体制 社会主义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的拐点被引量:1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9年第1期35-41,共7页张宜雷 
中国近代文学在20世纪初即已达到了文学观念变革的拐点。严复、王国维和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在1904~1908年间的一系列论述,已确立了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现代型的文学价值观。但由于他们这些文学观念的超前性与当时陈腐僵化的国内文学界的...
关键词:近代文学 价值观 变革 拐点 
天津近代文化的双重性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被引量:6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521-524,共4页张宜雷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0603-019)
近代天津文化的特征是"开放",还是"保守"?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代天津文化实际上具有"开放-保守"的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天津民众产生了对西方的抵制情绪;而开放带...
关键词:天津文化 二重性 开放 保守 影响方式 
李叔同与近代歌词创作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8年第5期38-40,共3页张宜雷 
19世纪末,近代歌词与西方歌曲一起传入我国,起先主要是在新式学堂中作为音乐教学歌曲,后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李叔同是近代最重要的歌词作家。他在辛亥革命前后所写的歌词《祖国歌》《我的国》《大中华》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
关键词:学堂乐歌 李叔同 近代歌词 
追溯中国文学观念现代性的源头
《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2期114-116,共3页张宜雷 
中国现代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端,这是略谙文学史的人们都熟知的。然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文学观念中的现代性因素,却早在此之前即已出现。
关键词:文学观念 严复 周氏兄弟 现代性文学 文学价值观 王国维 文学审美 周作人 忠君爱国 劝善惩恶 诗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个体的心声——李叔同歌词《送别》解读被引量:3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年第12期19-21,共3页张宜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飘。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这首《送别》写于一九一四年,是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1824—
关键词:李叔同 古典诗词 一瓢 德威 个体人生 抒情主人公 离愁别恨 古典诗歌 送别杜审言 具体指向 
一只并不简单的“苍蝇”被引量:1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年第9期61-64,共4页张宜雷 
一九七五年初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被长期"监管劳动"的老诗人穆旦,面对一只飞鸣的苍蝇,忽有所触。
关键词:穆旦 讽刺诗 南开大学图书馆 诗歌创作 讽刺意味 中国诗歌史 生存需求 现代派诗人 现代派诗歌 审丑 
天津近代文学与公共文化空间
《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115-117,共3页张宜雷 
19世纪末天津近代文学的兴起,得益于天津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当时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学堂与报馆,它们为一批淡出政治而又关怀民生、不入官场却依然关心公众事务的新型知识分子提供了栖身之地与言论空间。天津近代文学的盛衰,与公...
关键词:天津文学 近代文学 公共文化空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