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廷生

作品数:14被引量:25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期货犯罪法益恢复性司法赔命价罪名体系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我国期货犯罪立法模式的完善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6-28,共3页曹廷生 杨军 
期货犯罪立法模式是期货犯罪立法的重要立法技术之一。美国等期货立法比较发达国家主要在特别刑法中规定期货犯罪,而我国则采用的是单一刑法典模式。这种模式不能体现期货犯罪的特点。我国立法应当在立足于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
关键词:期货犯罪 立法模式 特别刑法 
论构建独立的期货犯罪罪名体系被引量:1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84-87,共4页曹廷生 
我国《刑法》对"直接性期货犯罪"罪名的设置,采取了与证券犯罪合并规定的方式,即在相应条文"证券"二字后面加上"期货"二字。学者大多批评这种做法,主张应将期货犯罪罪名从证券犯罪中分离出来。实际上,作为金融犯罪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
关键词:期货犯罪 证券犯罪 罪名体系 
论期货、证券犯罪罪名的“分”与“合”——兼论期货犯罪罪名体系的构建被引量:2
《浙江金融》2008年第7期41-42,共2页曹廷生 李巍 
我图《刑法》中的“直接性期货犯罪”,都无一例外地采取了与证券犯罪合并规定的方式,即在相应条文的“证券”二字后面加上“期货”二字。期货犯罪罪名的这种依附性状况,引发了学界对期货犯罪罪名体系的讨论。本文试图以期货犯罪与证...
关键词:期货犯罪 罪名体系 证券犯罪 “合” 《刑法》 
内幕信息犯罪主体身份之辨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11-15,共5页冯殿美 曹廷生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内幕信息犯罪属于纯正身份犯,但通过考察我国立法精神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刑法理论,发现通说值得商榷。从法解释学的角度,我国现行立法中的内幕信息犯罪应当解释为非身份犯;从立法论的角度,该罪应当规定为不纯正身...
关键词:内幕信息 内幕人 身份犯 
金融欺诈犯罪立法体系新论——以法益为视角被引量:3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63-68,共6页曹廷生 
金融欺诈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罪和虚假陈述型金融欺诈犯罪。从犯罪所侵害法益①的属性来看,金融诈骗罪属于财产型犯罪,不应当规定在《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虚假陈述型金融欺诈犯罪属于破坏金融交易秩序的犯罪,不应...
关键词:金融欺诈 虚假陈述 金融诈骗 
金融欺诈犯罪概念之提倡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曹廷生 
从概念外延来看,金融欺诈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罪和虚假陈述型金融欺诈犯罪,这种界分肇端于古罗马法中的"诈欺"。从犯罪所侵害法益①的属性来看,金融诈骗罪应当属于财产型犯罪;虚假陈述型金融欺诈犯罪应当属于破坏金融交易秩序的犯罪。从立...
关键词:金融欺诈 虚假陈述 金融诈骗 语义 法益 立法 
金融诈骗罪立法体系之重构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38-41,共4页曹廷生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金融诈骗罪的主要客体是金融秩序,但刑法典却将本类罪规定为结果犯、目的犯。这种构成形态与立法趣旨的悖反,源于人们对金融诈骗罪法益的模糊认识。金融诈骗罪属于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主要客体应是公私财产权...
关键词:金融诈骗罪 立法体系 法益 
论死刑立法安排中的“宽严相济”政策——从形式意义上考察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7-10,共4页曹廷生 
我国《刑法》涉及死刑的犯罪,根据犯罪行为是否直接导致死亡后果为依据,可以划分为致命性犯罪和非致命性犯罪两大类。为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死刑的立法安排上,既应当强调实质上的减少死刑,也应当强调形式上减少死刑。在致命性...
关键词:死刑 立法安排 宽严相济 
恢复性司法视角下的赔命价——以民间法为研究立场被引量:6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19-24,共6页曹廷生 
历史上,赔命价曾经盛极一时却始终难以跳脱民间法的宿命;现实中,赔命价遭遇国家法的放逐甚至打压却生生不息。赔命价将向何处去?当下,关于介绍和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理论研究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恢复性司法,这种与赔命价在理念上和机...
关键词:民间法 赔命价 恢复性司法 
保理欺诈犯罪的样态分析被引量:1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90-92,共3页曹廷生 吕鸿雁 
根据是否以非法占有目的为要件,保理中的欺诈犯罪行为可以分为狭义保理欺诈和保理诈骗两类。从法解释学的角度,狭义保理欺诈应当认定为《刑法修正案(六)》第十条所规定之罪。根据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不同,保理诈骗应当分别认定为普...
关键词:保理欺诈 保理诈骗 非法占有目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