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松

作品数:61被引量:15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企业文化网络弱势群体报道弱势群体媒介融合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新闻知识》《视听》《新闻传播》《青年记者》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被引量:4
《南方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陈长松 傅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移动传播‘空间形变’研究”(项目编号:17B XW108)。
在梅罗维茨由电子媒介营造的“场景论”中,“信息流动模式”取代“地点”成为定义“场景”的决定性因素,“地点”则成为“背景”,沦为“消失的地域”。场景论主要基于电视媒介研究而提出,“地点”作为“背景”意味着“地点”的已知性和...
关键词:地点 背景 场景 消失的地域 梅罗维茨 
基于空间视角的新闻客户端媒介特性探析被引量:2
《中国出版》2018年第20期59-62,共4页蔡月亮 陈长松 
淮阴师范学院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电视传媒的消费主义取向研究"(11HSQNZ1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移动传播‘空间形变’研究"(17BXW108)研究成果
新闻客户端作为当前新闻业的重要载体,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认为智能手机的空间特性决定了新闻客户端应彰显自身的媒介特性:即物质空间层面的精致化,成为一种具有传播厚度与特质的媒体平...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 社会空间理论 智能媒介终端 精致化 订制化 自媒体化 
论媒介对空间的依赖性被引量:5
《传媒观察》2018年第6期59-63,共5页陈长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移动传播“空间形变”研究》,编号:17BXW108
喻国明在2012年根据量化研究提出了"媒介接触行为是发生在空间之中的,对不同的空间媒介有不同的依赖程度"的观点。如果媒介对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依赖程度,那么需要追问的是为何媒介对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依赖程度?本文在传播学研究空...
关键词:媒介 空间 依赖性 
陈独秀、邹韬奋启蒙报刊思想比较——以《新青年》月刊与《生活》周刊为文本
《城市学刊》2018年第2期58-64,共7页陈长松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860005)
陈独秀与邹韬奋是中国新闻史上两位著名的报刊活动家,陈独秀以《新青年》引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邹韬奋继五四而起,以《生活》周刊展开生活启蒙。陈独秀与邹韬奋在启蒙报刊实践与思想转变轨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份报刊都在上海创立...
关键词:陈独秀 邹韬奋 报刊启蒙思想 
个人空间: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被引量:2
《视听》2017年第8期154-155,共2页黄经纬 陈长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与新闻影响力生成扩散研究"(项目号:12YJC860002)研究成果
本文以移动媒体为代表,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阅听空间"个人空间"的转向与意义,通过分析移动媒体所构筑的"个人空间"这一媒介阅听空间的空间特性,指出媒介阅听空间的"个人空间"转向对媒介的信息产制所产生的影响,让新闻客户端、全天候...
关键词:媒介阅听空间 个人空间 移动媒体 
浅析留守儿童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
《今传媒》2017年第6期46-47,共2页王俏俏 陈长松 
本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标签化报道并展开探究论述,分别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层面、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尽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但并不等同于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媒体报道应秉持专业主义精神,客观中立...
关键词:留守儿童 标签化 问题儿童 
从旧道德到新道德:批评视角的转换与《新青年》“偏激”印象的生成被引量:1
《文化与传播》2017年第1期34-40,共7页陈长松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陈独秀报刊实践与思想研究";编号:2016SJB860005)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新青年》的"偏激"逐渐成为一个"常识"。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聚焦《新青年》"双簧信"的"造假"、同人的"骂战"行为以及"不容讨论"的言论态度,可以发现,林纾及后世学者采用的道德评价视...
关键词:道德评价 偏激 《新青年》 双簧信 林纾 
时间消灭空间?——论传播技术演化的空间维度被引量:8
《新闻界》2016年第12期2-8,22,共8页陈长松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与新闻影响力生成扩散研究"(12YJC86000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
关键词:时间消灭空间 时间 空间 传播技术 
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被引量:3
《青年记者》2016年第29期9-10,共2页陈长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移动传播的空间特性与新闻影响力生成扩散研究"(项目编号:12YJC860002)阶段成果
社会个体对媒介内容的阅听都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而物理空间的社会性状必然会对社会个体的阅听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会对媒介生产的阅听内容产生制约作用。移动传播兴起后,个人空间开始成为社会个体主要的媒介阅听空间,媒介阅...
关键词:媒介内容 物理空间 社会个体 制约作用 个人空间 生产机制 特定 传播 
爱国、爱真理、爱人道:陈独秀“三爱”笔名考辨被引量: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7-20,共4页陈长松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陈独秀报刊实践与思想研究"(2016SJB860005)
"三爱"是陈独秀主办《安徽俗话报》时期使用的笔名,现有研究倾向于认为"三爱"是指"爱科学"、"爱国家"与"爱自由",而根据对《国民日日报》刊载的《慨论德人自戕事》与《自杀篇》两篇论说以及陈独秀这一时期思想言行及笔名变化的考察,可...
关键词:陈独秀 笔名 《安徽俗话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