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锦云

作品数:32被引量:158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华夏电影人际传播QQ本土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国际新闻界》《未来与发展》《传媒评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主持人语 从经验出发 跟理论对话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2期47-50,共4页姚锦云 
“从经验出发,跟理论对话”,起初来自黄宗智(1)先生和黄旦(2)教授,在后来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逐渐内化为我的写作准则和学术信念。学生时代,当我看到傅伟勋先生论及哲学方法论时,并不理解他的如下论断:将一般方法论转化为特殊方法论不...
关键词:主持人 哲学方法论 学术信念 傅伟勋 黄宗智 理论对话 
主持人语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2年第1期1-2,共2页姚锦云 
媒介考古学,还是媒介学考古?对面向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华夏传播研究来说,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与媒介学(mediology)是两种很实用的工具。媒介考古学高调主张“回到过去”,其“视旧如新”①的旨趣相当于为华夏传播研究进一步...
关键词:主持人 媒介环境 媒介学 华夏传播 媒介考古学 分析工具 考古 
“礼尚往来”还是“礼上往来”?——从跨学科对话(1939—2013)到中国人际传播的经典模式被引量:5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84-98,共15页姚锦云 邵培仁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招标课题(JNXT2021013)。
礼物、人情与主体间关系既是社会的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播问题,对此曾有一场近75年的跨学科对话。可通过辩论式交谈,从中国人的亲属关系中整合出一个人际传播的基本模式:关系的亲疏远近和礼物的媒介功能由人情界定,而人情是...
关键词:礼尚往来 礼上往来 差序格局 礼物 人情 关系 人际传播 华夏传播 
华夏传播 文明传承 文化自觉 民族复兴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2期470-470,共1页姚锦云 
理想的华夏传播研究,应该是离开了传播和媒介视角就说不清楚的历史社会科学研究,而不是"新瓶装旧酒"或"发思古之幽情"。一方面,传播和媒介概念犹如波普尔所说的探照灯,能够提供观察历史的新视角,有助于发现新经验,或者将旧的历史经验看...
关键词:新瓶装旧酒 因果逻辑 文明传承 话语分析 探照灯 格尔茨 个体思想 文化自觉 
论中国传播史研究的想象力与典范性探索——评《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被引量:7
《国际新闻界》2020年第10期144-158,共15页姚锦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儒家传播思想与春秋战国的政治沟通”(编号:17YJC860031)的成果之一。
书籍信息《华夏传播新探:一种跨文化比较视角》,潘祥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338页。ISBN:9787309133530,30元。"华夏传播"指向"中国文化与传统中传的理论与实际的探索"(余也鲁,1983:VIII)。1964年,当余也鲁先生还在斯坦福...
关键词:华夏传播 传播考古 传播史 想象力 语境 
再论庄子传播思想与“接受主体性”——回应尹连根教授被引量:9
《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2期132-152,共21页姚锦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儒家传播思想与春秋战国的政治沟通"(编号:17YJC860031)的成果之一~~
对庄子/《庄子》而言,传播意味着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主要在"意义理解和分享"以及"人类日常交往"层面。战国时代的庄子将"人与神"的关系改造为"人与道"的关系,后者又决定着人与人的关系。庄子有着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张力,其理想体现为...
关键词:庄子 传播 思想 概念 本土化 接受主体性 绝地天通 天人合一 
三、华莱坞电影与中华文化被引量:1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2期99-101,共3页姚锦云 
[主持人语]什么是文化?人类学家也许最有发言权,但即便在人类学内部,关于文化的见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借用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所举的一个例子(来自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来说明。挤眼(wink)和眨眼(twitch)在表...
关键词:华莱坞 中华文化 
银幕华夏传播论:作为中华文化新载体的华莱坞电影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2期102-109,共8页姚锦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7YJC860031);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电影或许是唯一兼具经典性和大众性的大众媒介,这是其他大众媒介无法比拟的。换言之,华莱坞电影既有着吸纳与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又有着面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媒介特性。华莱坞电影能给世界电影提供什么优秀价值?世界能从华莱坞电...
关键词:华莱坞 电影 华夏传播 中华文化 媒介 
华夏传播理论建构试探:从“传播的传递观”到“传播的接受观”被引量:17
《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120-128,共9页姚锦云 邵培仁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儒家传播思想与春秋战国的政治沟通"(17YJC860031)成果之一.
建构华夏传播理论,需要厘清何为理论、如何建构理论的问题。前者是知识论问题,我们可以从韦伯、吉登斯、格尔茨和凯瑞的思想中获得启示;后者是方法论问题,我们可以向凯瑞和黄光国学习。在他山之石的指引之下,我们尝试建构"传播的接受观"...
关键词:华夏传播 本土化 理论 概念 方法论 传递观 接受观 
道不同不相为谋:华莱坞电影中的交往之道
《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6期34-38,共5页姚锦云 
2016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省国际影视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华莱坞电影"(编号ZJ16Y11)
一、引言 “对着空气说话”(Speaking into the air),这是彼得斯对一部西方传播思想史的点睛之题,而何道宽先生将其传神地译成了“交流的无奈”,让中国人一看便“知道”什么意思。耐人寻味的是,交流(communication)尽管始于认...
关键词:交往 电影 认知问题 “知道” 耐人寻味 伦理问题 政治问题 the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