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净雅

作品数:9被引量: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更多>>
发文主题:利维悲剧艾略特诗歌批评《伊坦·弗洛美》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利维斯的诗歌语言观
《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1期194-206,共13页熊净雅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部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课题(Y651035Y00)的阶段性成果
弗·雷·利维斯的语言观是其诗歌批评的核心,也是支撑其批评大厦的支柱。通过考察利维斯对英国诗歌史的"重新评价",尤其是他为帮助英语现代主义诗歌在理论上摆脱维多利亚时代诗歌遗风的桎梏所进行的批评实践,本文分析了利维斯所提倡的...
关键词:利维斯 诗歌语言观 诗歌批评 艾略特 
利维斯是何种意义上的“反哲学家”批评家——论文学批评与哲学和文论的关系被引量: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5年第2期361-372,共12页熊净雅 
国家留学基金委基金资助
利维斯自称是"反哲学家"批评家。"哲学"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哲学学科,也指诗学(即文学)理论,所以"反哲学家"也应当从这两方面来理解。利维斯和韦勒克就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进行过争论。韦勒克建议利维斯运用更加系统、抽象的理论...
关键词:利维斯 韦勒克 “反哲学家” 哲学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从利维斯对艾略特诗歌的批评看利维斯的诗学观被引量:3
《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40-46,共7页熊净雅 
相对于利维斯的小说批评,其诗歌批评被讨论得较少。事实上,利维斯的诗歌批评也描绘出了英诗的"伟大的传统",特别是他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的甄别和评价,推动了一批新诗人被认可和接受的进程。利维斯一方面继承传统,另一方面...
关键词:利维斯 艾略特 诗歌批评 诗学观 
莉娜·格雷夫的身孕在《八月之光》中的多义性被引量: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年第2期272-283,共12页隋刚 熊净雅 
北京市属高等院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资助
《八月之光》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莉娜·格雷夫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关于她的描写贯穿全书,主要集中在首尾两章,篇幅虽不算很长却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框架。莉娜先以孕妇的形象出现,她的婴儿的出生将小说...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 《八月之光》 莉娜·格雷夫 孕育 多义性 
矛盾中的坚守 混乱中的秩序——史蒂文斯《礼拜天早晨》的主题研究
《作家》2010年第18期91-92,共2页熊净雅 
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以玄奥深邃的诗句,瑰丽奇特的意象和缜密空灵的思想著称。其诗歌以想象力与现实、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一个信仰危机和新旧交替的年代,倡导诗歌可以赋予混乱的世界以秩序。名篇《礼拜天早...
关键词:《礼拜天早晨》 现世 天堂 诗歌 自然 
故事的故事——《喜福会》引言故事的多重功能研究
《作家》2010年第20期36-37,共2页熊净雅 
谭恩美所著《喜福会》的每部分都由一个引言故事导出,四个引言小故事看似简单实则有着多重的功能:理清并强调了全书的结构,突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起到了独特的美学功效,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关键词:《喜福会》 引言故事 多重功能 
“上帝之网”中的诗意生存被引量:1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241-254,共14页隋刚 熊净雅 
北京市属市管高等院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爱默生文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院级科研项目资助
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社会语境分析,探讨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者爱默生所描述的"上帝之网"的引申义,诠释他的自然观、生命观、历史感和文化精英意识;考察爱默生的浪漫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精神资源,表明他对神性、人性、自然环境...
关键词:爱默生 “上帝之网” 大自然 精神价值 诗意生存 
论伊迪斯·华顿《伊坦·弗洛美》中的宿命论色彩被引量: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52-59,共8页熊净雅 隋刚 
北京市属市管高等院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资助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美国女小说家伊迪丝·华顿的著名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宿命论色彩进行分析。小说的世纪交替的时代背景、荒凉偏僻的环境描写、畸零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均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 《伊坦·弗洛美》 宿命论色彩 悲剧 
反叛还是顺从——刘易斯《巴比特》主题剖析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114-116,共3页熊净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之生命观与宗教观初探”立项课题
《巴比特》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束缚人的精神,扼杀人的本性,湮灭人的个性并阻碍个体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从而导...
关键词:《巴比特》 反叛 顺从 现代社会 悲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