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艳

作品数:14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主题:陶渊明古代文学诗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文学教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时代教育》《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发愤著书”说的源起及发展
《科教文汇》2015年第17期148-149,共2页饶艳 
"发愤著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动力。尽管正统的儒家文艺思想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但更多身处逆境的文学家们依然走向了一条叛逆之路,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明代的李贽,...
关键词:发愤著书 源起 发展 
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被引量:1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98-99,共2页饶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其一生中创作了诸多优秀诗篇,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将归隐生活和诗歌创作相结合的诗人。诗人一生三仕三隐,至四十一岁彻底归隐田园。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可谓诗意人生的写照,其亲事农耕,寄情于诗酒,在诗...
关键词:陶渊明 隐逸 诗歌 
陶渊明诗文雄浑悲慨之风的构成因素
《文学教育》2015年第10期26-27,共2页饶艳 
陶渊明的作品特色多以平淡自然为主,其实他也创作了很多雄浑悲慨的佳作。这种雄浑悲慨之风主要体现在慷慨述怀的抒情方式、面对黑暗政治的愤激之情以及对英雄、贤者形象的塑造三个方面。
关键词:陶渊明 雄浑悲慨 构成因素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方法探索被引量:1
《时代教育》2015年第6期46-46,55,共2页饶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国家、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小学已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目前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从《庄子》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方特色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1-2,共2页饶艳 
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不同的地域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学思想与文学风格。《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体现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庄子在所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文学作品自然显...
关键词:《庄子》 中国古代文学 地域环境 地方特色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特征及当代价值探析被引量:4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238-239,共2页饶艳 
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学作品十分丰富,古代旅游文学具有真实性、主体性、多元性、渗透性和灵活性特征,是研究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并能给予读者思想、人生的启迪。古代旅游文学还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它是...
关键词:旅游文学 文学特征 当代价值 
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研究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年第2期91-92,共2页饶艳 
2014年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2014C11)成果之一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宝贵财富,对当代高职高专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群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不小的危机,本文旨通过在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分析原因...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传统文化 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探讨被引量:1
《时代教育》2015年第2期68-68,76,共2页饶艳 
古代文学史是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然而受生源下降、课程压缩等因素的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如何摆脱困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当下高职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育 古代文学 困境 策略 
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之风构成因素探析
《科教文汇》2015年第2期161-162,共2页饶艳 
陶渊明的诗文风格以"平淡自然"为主,其平淡而不枯淡,其中充满了丰润的生机。这种平淡之风,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题材的选取、语言的朴质自然、意境的浑然天成等皆为陶渊明诗歌平淡之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 自然 
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Z期33-34,共2页饶艳 
陶渊明社会理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桃花源诗并记》中,在作品中诗人用简洁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乐富足所在。这个理想社会是诗人立足现实,反思当时的社会制度的结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社会...
关键词:陶渊明 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