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作品数:12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北宋文人文人士大夫尚意书风书斋尚意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商业文化(学术版)》《大观周刊》《北方文学(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明清小说中的书法史例——以《水浒传》和《儒林外史》为例
《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2期106-113,共8页刘超 
明清小说家在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莫不以小说故事的历史原型为创作依托,小说家也会把自身所处时代下的价值判断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其中。笔者试以《水浒传》《儒林外史》为例,探析《水浒传》作者即元、明人们心目中的"宋四家";试图从《...
关键词:明清小说 民间 书法生态 平民意识 
北宋文人士大夫书斋生活与尚意书风——以欧阳修为中心展开考察被引量:3
《荣宝斋》2015年第9期150-157,共8页刘超 
书斋最初只为读书而出现,选址一般在僻静清幽之地,避免外界给纷扰。比如,屈原读于山洞,汉代司马相如则在一间石室。到魏晋时,文学、艺术进入了自觉期,加上玄学的发展,文人士大夫们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解放,将山水田园之乐融入书斋,早...
关键词:文人士大夫 书斋 欧阳修 书风 尚意 生活 北宋 山水田园 
北宋文人士大夫日常审美情趣与尚意书风——以欧阳修为例被引量:1
《书法赏评》2014年第6期2-4,共3页刘超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率大军回师京城,登基称帝,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宋初吸取了唐末五代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教训,实行"崇文抑武"的立国之策。随着科举制度在宋代的更加完善,有宋一代文官系统庞大,继而文...
关键词:文人士大夫 知识分子阶层 书风 陈桥驿 唐末五代 建隆 书学 北宋中期 集古录跋尾 北宋文人 
关于蒲江飞仙阁菩提瑞像和天龙八部问题思考
《大观周刊》2011年第34期27-27,共1页刘超 
本文通过对蒲江飞仙阁相关文章的阅读,发现几个问题,并试图对他做解说和对比,希望在学术界对菩提瑞像和天龙八部已有的解读和对比之外,为自己寻找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菩提瑞像 天龙八部 飞仙阁 
西方双年展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大家》2011年第22期74-74,共1页刘超 
一、全球化背景中的西方双年展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是介于意大利文化对外政策的宣传交流而诞生,这种文化交流体制逐渐被延续采用,其效果之明显,并被其他国家所效仿,出现了以主打"美国式或美国艺术"的卡塞尔文献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
关键词:双年展 中国当代艺术 全球化背景 策展人 西方 威尼斯 艺术家 文化交流 对外政策 本土艺术 
从人类文化学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
《北方文学(下)》2011年第11期188-188,共1页刘超 
"512"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又给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希望。三年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本文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一一阐述。
关键词:羌族文化 人类文化学 非遗 
浅析禅宗思想对唐代文人画的影响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年第6期98-98,共1页刘超 
禅宗思想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文人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禅宗哲学与中国文人画美学之间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对文人画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文人画历史发展的轨迹,以部分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为例,探...
关键词:禅宗思想 文人画 王维 张璪 
对新诗散文化的一点反思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年第11期15-16,共2页刘超 
在新诗百年发展历程中,新诗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众多困难和挑战。新诗草创之初,诗歌散文化的提倡大大促进了新诗的普及,而在今天诗歌的创作中却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长期以来,对诗体构建的忽视是新诗不成熟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新诗 诗歌散文化 形式的规范化 
崔健的词:六十年代人的自我抒写
《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8期254-255,共2页刘超 
在崔健的歌词中,个人的体验始终与历史的、社会的、现实的紧密纠缠在一起。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喊出"一无所有"却又满怀理想,作为红色时代的"遗民"却又不断地在觉醒与反叛,在九十年代物欲横流麻木冷漠的社会,他却在歌唱一种无能的力量...
关键词:六十年代 一无所有 红色政治 无能的力量 
《马伯乐》:抗战背景下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被引量:1
《北方文学(下)》2010年第7期11-12,共2页刘超 
《马伯乐》作为萧红一部独具风格的讽刺小说,是30年代末至40年代抗战期间在国统区掀起的暴露、讽刺文学浪潮的产物,同时由于萧红自身对鲁迅关注国民性的这一主题的传承延续和自觉追求,《马伯乐》更侧重于在抗战背景下对国民劣根性和病...
关键词:《马伯乐》国民劣根性 批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