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雅

作品数:18被引量:4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长春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温病学提要人参养荣汤温病温疫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社区医师》《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谈庞安时论治温疫的学术成就被引量: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年第10期763-764,共2页周丽雅 张焱 
庞安时是宋代著名医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其潜心钻研30余年所著之《伤寒总病论》。明确提出伤寒与温病的不同,其论上承《内经》、《难经》,参以临床经验,启迪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
关键词:庞安时 温疫 
温病学——秋燥病提要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年第3期23-24,共2页周丽雅 
秋燥是感受燥邪所引起的外感温病,包括温燥和凉燥.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期就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本病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
关键词:温病学 秋燥病 三甲脉汤 沙参麦冬汤 五汁饮 中医药疗法 
温病学——伏暑病提要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年第2期20-21,共2页周丽雅 
伏暑是发于秋冬而临床具有暑湿见证的一种急性热病.其发病特点是初期类似感冒;继而形似疟疾,惟寒热多不规则;以后则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却不清除,大便多溏而不爽.
关键词:伏暑 暑病 温病学 大便 急性热病 暑湿 胸腹 提要 初期 形似 
《内经》运气理论与温病SARS辨识被引量:10
《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7期1308-1309,共2页陈凤芝 周丽雅 苏颖 
SARS病 ,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对中国危害最烈。SARS来势迅猛 ,传染性极强 ,死亡率高 ,属中医温病学中的温疫范畴。对于温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内经》中早有所论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辰...
关键词:《内经》 温病 温疫 SARS 发生 预防 
温病学——湿温病提要被引量: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第8期23-24,共2页周丽雅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重心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
关键词:温病学 湿温病 中医药疗法 湿温正局 湿温变局 白虎加苍术汤 独参汤 参附汤 
中医温病学——春温病提要被引量: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第4期12-14,共3页周丽雅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温病.初起即可出现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里热证表现.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故多认为是里热内伏所致,是伏邪温病的代表病种.春温病的发生多因素体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又感受寒邪、寒邪郁而化热所致,故初...
关键词:中医 温病学 春温 阳明热结 阳明热盛 
温病学——风温病提要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第3期12-13,共2页周丽雅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见症为特征.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其发于冬季者,又称为冬温.风温属新感温病的范畴,发病机理是风热病邪从口、鼻、皮毛而犯于肺卫,出现肺卫见症.
关键词:温病学 风温病 中医 邪袭肺卫 辨证论治 痰热阻肺 热结肠腑 
试论温病学辨治思路被引量:1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3-24,共2页周丽雅 陈凤芝 
关键词:辨治思路 伏气温病学 伤寒法治温学 四时温病 治疗 
滋阴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5-5,共1页李佳 周丽雅 
滋阴法是中医学治疗阴虚证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源于《内经》,开拓发展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其法运用灵活完善,拟方科学严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法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于太阳、阳明、少阴3篇之中,本文就此作一整理...
关键词:《伤寒论》 滋阴法 临床应用 滋阴解表 养阴益气 滋阴降火 滋阴利水 中医治疗学 
黄芪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应用被引量:11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56-57,共2页周丽雅 李佳 旋秀俊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的多种成分对机体自由基的清除具有明显的作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研究指出体内的自由基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PD)、老年性痴呆病以及肿瘤等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基于其产生的一系列健康危害,一致...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黄芪 氧自由基 药理学 氧应激 氧自由基清除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