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

作品数:48被引量:5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石历闻丁慧芬秦琴阮诗玮张思超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诗词月刊》《西部中医药》《天津中医药》《中国公路》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伏暑理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年第12期2131-2133,共3页张慧芬 张书信 王锐 季双双 孙蕾 李胜 李京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02112)。
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临床难治性肠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在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本文从伏暑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论述二者相关性...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伏暑 透邪 扶正 理论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任继然治疗温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江苏中医药》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沈金梦 李秋兰 黄菲 
2021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ZD202106);2019年度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ZD20190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
关键词:任继然 温病 春温 风温 暑湿 伏暑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伏暑案
《中国针灸》2022年第12期1408-1408,共1页李云昊 顾兆军 张建斌 孙洁静 马清华 曹铁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62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顾兆军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自然科学)项目:SJCX22_0817。
患者,男,76岁。初诊日期:2021年2月1日。主诉:发热5月余。现病史:5个月前午时外出后中暑昏厥,送至当地医院急诊救治,生命体征平稳后出现昏迷,高热不退,体温38~39.5℃,最高达40.5℃,期间经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药(吲哚美辛栓)、抗生素(左...
关键词:伏暑 不明原因发热 针灸  合谷  复溜 
不同原因高热验案四则评析
《环球中医药》2022年第7期1242-1244,共3页陈晓涵 张莉唯 朱晓云 刘喜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4085);北京市科技计划(D08050703020803)。
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错综复杂,属危重症范畴,中医在退热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但中医多种证型均可能出现高热症状,针对不同的证型,应当仔细思辨,分而治之。本文从中医辨证入手,从阴分郁热、伏暑晚发、阳气亏虚、邪伏少阳四个角度出...
关键词:高热 临床验案 阴分郁热 伏暑晚发 阳气亏虚 邪伏少阳 
吴门医派陆继进治疗外感热病医案分析及验案赏析被引量:1
《中医临床研究》2021年第26期31-33,共3页陈赟虎 丁烨青 高红勤 
以温病学说为核心内涵的吴门医派是中医学术界的重要流派,太仓吴门中医陆继进遗留的宝贵医案资料亟需整理。陆氏医案书写有特色,施治外感热病经验丰富,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思路清晰,在学术特点上与吴门医派大家一脉相承,可谓吴门医派医家...
关键词:吴门医派 医案 温病 伏暑 
从《七家诊治伏邪方案》谈晚清吴门医派伏暑诊治特色被引量: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第9期1366-1369,1394,共5页陆珍琦 朱平 孙钢 杨进 
苏州市吴门医派专项科研基金(SYSD2016188);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
吴门医派为中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温病学说即形成、兴盛于此,历代吴门医家通过医疗实践,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不断丰富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反映其学术理论的主要载体即是医案。《七家诊治伏...
关键词:《七家诊治伏邪方案》 伏暑 吴门医派 诊治特色 
司廷林从伏暑论治季节性鼻炎经验
《湖南中医杂志》2021年第7期39-40,共2页原松竹 高霞 司廷林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5-126);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20)。
介绍司廷林教授从伏暑论治季节性鼻炎经验。季节性鼻炎是指每年同一时间发生的变态反应性鼻炎,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发病特点。伏暑是夏季感受暑邪内伏,至秋冬为当令时邪引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司廷林认为季节性鼻炎的发病主要特点是感邪未发...
关键词:季节性鼻炎 伏暑论治 名医经验 司廷林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以《温病学》“伏暑”篇的教材演变为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年第12期29-31,共3页甄贤杰 林浩裕 黄安泰 陈韶兰 林栈强 苏嘉炜 黄仕营 
广东省科技厅研究项目【No.2017ZC0060】;南方医科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No.201912121403】。
温病学是一门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起来的学科,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我国《温病学》教材不断发展与完善。文章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伏暑”章节为例,结合对教材编撰背景下临床特征较符合伏暑特点的病种进行研究,对教材编写依据...
关键词:伏暑 温病学 教材对比 传承发展 实践导向 中医教材 
吴鞠通辨治伏暑病用药规律探析被引量:1
《中医药导报》2020年第9期137-139,160,共4页常春 常淑枫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中医中西医结合基金课题(2015076)。
目的:分析吴鞠通治疗伏暑的用药规律,为伏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吴鞠通医案·伏暑》医案中方剂的用药频数、用药规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伏暑医案用药物频数≥6的药物有42味,频率最高有薏苡仁、杏仁...
关键词:伏暑 用药规律 吴鞠通 吴鞠通医案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数据挖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温病观被引量:6
《山东中医杂志》2020年第6期535-537,共3页张思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73183);山东省高校中医药抗病毒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编号:XTCX2014A-01)。
基于中医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反馈信息,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预防。本病宜命名为“温疫”或“伏暑”;病因是杂气,具体为外有风热疫毒侵袭,内有湿热疫毒蕴中,属多因素戾气;病机为初起卫气同病,继则气分湿...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温病 理论探讨 温疫 伏暑 杂气 戾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