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

作品数:533被引量:188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蒲昭和郑其进廖慧丽胡献国赵艳玲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廊房防疫霍乱治验录》暑湿霍乱辨治钩玄
《中国中医急症》2025年第1期145-148,共4页王旭堃 孙炜喆 姜吉雨 白辰 姬永宽 孟之舟 刘铁钢 
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2FY102000,2022FY102003);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项目(ZYYCXTU-D-202203)。
《廊房防疫霍乱治验录》记录了1919年暑月,在河北廊坊霍乱疫情中,北京医家杨浩如、张菊人、孔伯华等深入疫区治疗霍乱的医案和心得。本书在承袭王孟英、陆懋修等霍乱辨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暑湿霍乱的辨治方法。《廊房防疫霍乱...
关键词:霍乱 《廊房防疫霍乱治验录》 疫病 暑湿 
暑湿天,吃苦养心忌冰寒
《健康养生》2024年第11期11-11,共1页林清清 胡颖仪 黄昌锦 吴艳华(指导) 
在中医看来,夏至虽不是一年中最热之时,却是一年中阳气最旺之际。所谓“重阳必阴,盛极而衰”,这正说明夏至日是阴气始生、阳气始衰之际。此时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固护阳气,慎食生冷寒冷之物,以防伤阳气。可适当进食苦味食物以清心除烦。
关键词:暑湿 阳盛 阴气 阳气 养心 夏至日 盛极而衰 清心除烦 
糖尿病患者秋季中医调摄的六要点、三关注
《保健医苑》2024年第10期16-19,共4页李怡 
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秋季共有六个节气,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秋、仲秋、深秋。秋季虽然是“燥”主时令之际,但同时也是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交织,变化多端,气候由热转寒,由阳盛转变为阴盛...
关键词:风寒暑湿燥火 人体内环境 饮食不节 生活起居 血糖波动 阴盛 阳盛 六气 
秋季进补 排毒先行
《农家致富》2024年第20期61-61,共1页万德全 
俗话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在中医理论中,秋天万物渐收,人体会尽可能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收藏起来,以备冬用。然而相应地,毒素也容易堆积在体内。因此,秋季进补前需先排毒,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微微出汗排湿毒秋季虽然天...
关键词:舌苔厚腻 疲倦乏力 中医理论 暑湿 排毒 营养物质 湿毒 出汗 
小儿厌食——掐四横纹 揉板门
《生活与健康》2024年第10期42-45,共4页王雪峰 陈苏宁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中医古代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但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的表现与本病相似。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
关键词:小儿厌食 中医古代文献 暑湿 常见病症 病名 病证 
仲秋时节生活起居的调整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年第9期49-49,共1页郝丽梅 宋宇威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俗话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做好秋分养生格外重要。”“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暑湿的消散,燥逐渐成为秋季主气。春生...
关键词:生活起居 人体体表 寒凉 主气 暑湿 春秋繁露 秋分 阳气 
诠释学视域下的中医经典研究——以王士雄“暑湿”思想为例
《中医学报》2024年第9期1847-1851,共5页庞森森 尚力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ZX005)。
诠释学的阐释方式与中医经典思维特点具有高度一致性,为中医经典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清代医家王士雄基于前人理论,否定“阴暑”“阳暑”论,提出“暑多兼湿”创新思想,创制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士雄认为,热邪甚者应选用苦寒的凉性药物,配...
关键词:王士雄 暑湿 王氏清暑益气汤 诠释学 中医经典 
暑热难当 中医专家给出这些养生帖
《华人时刊》2024年第8期38-39,共2页张明 莫禹凡 
三伏天,暑热之气弥漫,很多人常会觉得不思饮食、浑身倦怠。中医认为,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从而导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南京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余波医生提醒,三伏天更应该重视调养脾胃,正所谓“脾胃强,好度夏”。
关键词:南京市中医院 倦怠乏力 运化功能 中医专家 治未病 暑湿 三伏天 邪气 
六一散:治暑夏湿热病的良药
《家庭医学(上半月)》2024年第8期54-55,共2页张兴 
六一散为金代名医刘河间创制的一首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名方。载于《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一书,原名益元散,亦名天水散、太白散。方由滑石180克和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后世通称“六一散”。可治疗暑湿之邪。至于后...
关键词:六一散 清热利湿 益元散 刘河间 湿热病 细末 暑湿 心法 
防秋燥,试试这么吃
《家庭科学》2024年第8期62-62,共1页张昕 张艳(指导) 
立秋后,如何食疗养身?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饮食掌握三个要点立秋以后,秋燥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气候主旋律。辽宁省名中医张艳说,由于刚转入秋季,现在干燥表现得还不是十分明显,高温下还夹杂着暑湿,但暑湿将会渐渐减弱,相对的干燥感会...
关键词:张艳 中医专家 秋燥 暑湿 干燥感 名中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