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作品数:12被引量:1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杜甫思维李煜词言志心态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邯郸学院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水溶液图像命题分析与分类突破
《高中数理化》2024年第24期47-49,共3页张超 
水溶液图像题是考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典型载体,题目情境复杂,设问灵活多变.该题型考查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变化观、守恒观,以及利用数形结合等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关键词:复习备考 命题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微粒观 数形结合 图像题 平衡观 证据推理 
基于“模型认知”发展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以“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
《中学理科园地》2024年第3期21-22,共2页张超 
以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为例,借助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即基于官能团、化学键、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学习有机化合物以及“分析-推理预测-证实证伪”的有机物研究模型,精心设计问题链,发展并应用证据推理和模...
关键词:醛和酮 证据推理 模型认知 关键能力 
经典阐释中的辞气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4期61-62,共2页夏静 张超 
在气学阐释史上,以辞气为代表的文本之气,历来占有一席之地。相对于声势更为浩大的主体之气和本体之气,文本之气在批评史上的地位显得略轻。但文学活动终究还是要诉诸视听的外在显现方式,因而古人看重辞气一类文本之气的阐发,讲究文章...
关键词:整体风格 批评史 辞气 阐释史 经典阐释 显现方式 
经典阐释中的辞气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122-128,共7页夏静 张超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儒家早期文学价值观研究”(16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受制于文学自觉及文体成熟,从文本的维度考察文气话语生成,成为古代经典解释中内在研究路径的一个重要面向。作为文本之气的统一体,辞气的阐释及其衍生的诸问题,在不同时代阐释者眼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历代阐释者多从言辞、语气...
关键词:辞气 文本之气 “气盛言宜” 气骨 
《树上有个好地方》浪漫化审美中的银幕韵外之致
《电影评介》2022年第6期18-22,共5页张超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张忠华编剧兼导演的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影片,于2020年9月上映。影片以孩童自然纯真的视角看待现实世界,以农村教育为背景反映儿童成长的温暖与沉重。影片对镜头语言的把控、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
关键词:人物群像 儿童教育 儿童成长 镜头语言 韵外之致 浪漫化 张忠华 
梁代宫体诗成因述略
《临沂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44-51,共8页张超 
形成于梁代中后期的宫体诗,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宫体诗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在形式上继承了“丽”的原则,又开启了唐诗重格律之风气,但古今学者对其评价却不高,认为其内容空而淫,从而忽视了它的积极影响。宫体诗作为...
关键词:宫体诗 美人 “江山之助” 
唐代诏敕的“典雅”之美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1年第2期6-8,共3页张超 
诏敕是封建王朝宣谕上命、教化臣民的最高政治文体,又称诏书、诏令、制诰。代拟王言的性质使大多诏敕都具有雍容典雅之气。唐代诏敕多由当时的文章高手写就,他们重视营造文章精致华美的艺术形式,如句式、声律、辞采等,在隶事用典方面尤...
关键词:唐代诏敕 用典 内涵 典雅 
诏敕文体改良与中唐古文运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34-41,共8页张超 
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国势倾颓之时期待王朝中兴,推动儒学复兴,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在经世致用的需要下大力进行古文的创作。其中有很多人任当时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们利用掌书王命的职权,或以理论相号召,或以实践相支持,对诏敕进...
关键词:古文运动 翰林学士 中书舍人 革新 诏敕 文体改良 
李煜词百年研究综述被引量:10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54-60,共7页张超 
南唐末代帝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学者对于李煜的生平及词的研究既全面又深入,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争论,争论的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版本及生世考辨;词作思想内容之辨析;词艺品评及创作比较、创作分期的讨论;艺术...
关键词:李煜 承先启后 争论 再研究 
杜甫《赠花卿》诗微言辩释——与杨义先生商榷被引量:1
《邯郸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85-90,共6页张超 
杨义先生的《李杜诗学》以"悟后解诗"法分析杜甫时政诗之一《赠花卿》,认为它在政治层面"并无所指",并以此为点对传统的解杜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杜诗"所谓的"意在言外其实是"过分牵系儒家经义"。然而从《赠花卿》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时间、...
关键词:解读 时政诗 悟后思维 创作必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