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村

作品数:27被引量:3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茶文化饮茶学术研究叙事结构《一一》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文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群言》《电影文学》《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王瑶先生琐记
《群言》2024年第12期47-49,共3页徐晓村 
王瑶先生的眼神很奇怪,你要说冷峻、犀利也对,但还不确切。他家的房门在他平日坐着的沙发侧后方,外面有人进来,他会歪过头来看一眼。那目光里有点意外和好奇,却一点温度也没有,像一股寒气穿透了你的身体。他确实在看你,你却觉得那目光...
关键词:王瑶先生 好奇 意外 
向死而生
《群言》2024年第6期57-58,共2页徐晓村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魏晋时期,中国人意识到死的严重性,这是文化进步的结果。魏晋时期的文人,先是吃五石散,企图延长生命,后来发现不管用,就拼命喝酒。他们认为既然不能提高生命的长度,便去提高生命的...
关键词:王瑶先生 向死而生 理性态度 五石散 《中古文学史论》 魏晋时期 研究成果 
边走边喝——怀念孙玉石老师
《群言》2024年第3期51-53,共3页徐晓村 
我身体不好有两三年了,倒也没什么大毛病,只是畏寒、出汗、流鼻涕。我怕冷不单是平常穿得比别人多,而且膝盖以下冰凉,夏天也要穿袜子才行。出汗也不是正常的出汗,而是突然感到发热,瞬间汗就把内衣湿透了,每天大约要换七八件内衣。去年...
关键词:流鼻涕 课堂 内衣 讲课 出汗 
用笔写作
《群言》2024年第2期55-56,共2页徐晓村 
如果不算在学校写作业的时间,我用笔写作也有50多年了。我16岁进了工厂,虽然只是初中毕业,在车间里已算一个文化人。忘了是谁提议的,公家要写点什么,总是交代给我。到了大学当编辑,自然免不了经常写点什么。那些年写的东西,大多没有留存...
关键词:初中毕业 编辑 写作业 用笔 留存 大学 学校 
回乡扫墓
《群言》2023年第4期55-57,共3页徐晓村 
今年的清明节是公历的4月5日。早在春节之前,夫人就提醒我今年该回乡扫墓了。回想了一下,我大概有10年没去扫墓了。身在北京,离故乡较远,固然也是一个原因,还因为体弱心懒,一想到回去扫墓就觉得困难重重。我们家的墓地在我的故乡,一个...
关键词:清明节 扫墓 回乡 
融汇万方 自成情境——青岛八大关建筑群随记
《群言》2022年第9期44-47,共4页徐晓村 
1897年11月14日,也就是清政府决定在胶州湾设防之后六年,德国的五艘军舰驶入胶州湾,72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胶澳登陆,不费一枪一弹便逼退了清朝守军。次年1月,德皇又增派1485名德军,向清政府施压。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署了《胶澳...
关键词:海军陆战队员 胶澳 胶州湾 德国人 建筑群 
活着是美的
《群言》2020年第9期47-49,共3页徐晓村 
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汪曾祺的《打渔杀家》,是别人编选的他的文论集。我搜索了一下,发现他的文章被编辑出版了200多种选本,这本《打渔杀家》大约也是其中之一吧。我以为汪曾祺早已被人淡忘了,他那些平淡而精美的小说和散文是不会有多少读者...
关键词:汪曾祺 活着 生活美学 花草树木 民间风俗 编辑出版 美食 
浅谈《转山》中的象征性与细节审美
《电影评介》2013年第6期31-34,37,共5页梁植睿 徐晓村 
电影《转山》是一部具有多义性主题的艺术影片,和众多艺术片一样,它具有特殊的场景设置,将故事放在神圣的西藏去发生发展,运用形象的象征性使主题得到无限提升,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灵魂,运用空镜头来表现非凡的意味。作...
关键词:《转山》象征性 细节审美 
电影《观音山》的象征符意义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3年第4期89-90,共2页禹冰 徐晓村 
象征作为超越现实、提升影像艺术品质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对物象原型进行主观化的建构来形成具有某种指向性的“联想的整体”,发现和表述世界的意义,从而形成具有符号意义的价值影像。影片《观音山》运用象征手法,以火车、铁轨和观...
关键词:象征符 火车铁轨 《观音山》 
《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主题奏鸣曲
《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5X期162-163,共2页徐晓村 禹冰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是2011年备受好评的电影,本片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设置新颖幽默、台词设计寓意深刻而富有哲理,印度歌舞作为印度电影的特色和风格穿插影片始终。这样一部富有意蕴的励志喜剧影片,主题洋溢着对教育的反思,关于...
关键词:教育 成长和梦想 人间真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