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毅

作品数:20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更多>>
发文主题:《宠儿》托尼·莫里森文本意义指向存在主义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攀枝花学院学报》《电影文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酷儿情”在《紫色》中的独特救赎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2期61-65,共5页罗毅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酷儿理论视域下的黑人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身份诉求"(SC13WY18);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重点项目"酷儿理论维度的托尼.莫里森作品研究"(14SA0131)之阶段性成果
"酷儿"是西方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性文化运动,"酷儿"运动本身及对于"酷儿"研究的理论,终极目标是挑战社会性别两分结构,消除一切歧视和偏见。《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小说对黑人女主人公西丽在双重歧视和否定语境中...
关键词:酷儿 《紫色》 两分法 同性爱 救赎 自我 
通过后现代主义碎片的“拼贴”来确认宠儿的身份——兼论身份确认的意义指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73-76,共4页罗毅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情结研究”(10SAl39)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宠儿》中后现代叙事的碎片,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副被撕裂、被异化的画面,碎片本身是黑人的肉体与灵魂被撕裂的隐喻。借“拼贴”之技法,对相关联的碎片进行粘贴,宠儿的身份就得以顺利确认。宠儿身份的确认,一段暗哑的历史得以叙说,...
关键词:拼贴 后现代叙事 碎片 宠儿 身份 确认 
美国主流社会里黑人的精神家园——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社团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3期65-68,共4页罗毅 李雪梅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情结研究"(10SA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洲黑人随着奴隶贸易的暴力"书写",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备受奴隶制的奴役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在梦魇的历史和历史的梦魇纠缠的岁月长河里,黑人自发组织社团帮助黑人自己走出苦难,树立黑人民族的自信心,成为黑人民众心中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黑人社团 精神家园 托尼·莫里森 《宠儿》 《最蓝的眼睛》 《苏拉》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被引量:1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5-88,共4页罗毅 
College English(Revised)(Book Ⅲ)一书被我校英语专业作为《精读》课程教材已经有十年了。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偏重字词句篇的教学,而忽视文化的导入,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化导入不可或缺。与此同时,作者还论...
关键词:语言 文化导入 原则 
肉体狂欢下的《宠儿》文本人物身份解构叙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56-59,共4页罗毅 
在《宠儿》文本中,托尼·莫里森借用让评论界注目的性行为画面为读者呈现了奴隶们一种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奴隶们非但没有通过性行为建立起"人"的身份,反而在性行为的状态下遭到了身份的解构。这在无形中纠正了论界的一个说法,《宠儿》...
关键词:性叙事 解构 原欲 托尼·莫里森 《宠儿》 
电影对《宠儿》“二度诠释”的局限和遗憾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12年第16期115-116,共2页罗毅 
《宠儿》是奴隶叙事的巅峰之作,为托尼·莫里森摘取了文学上的两项桂冠。小说问世11年以后的1998年,美国滚石电影公司推出了电影版的《宠儿》,电影像小说一样,试着对美国集体记忆进行第二次构建,因为受到自身艺术独特性的限制和局限,电...
关键词:《宠儿》 托尼·莫里森 电影 改编 局限 
“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61-65,共5页罗毅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母爱情结研究>(10SA139)
"他者"的"注视",使得保罗·D与塞斯的自我主体、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被剥夺、异化和虚无,进而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毁、自灭。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使得保罗·D和塞斯"爱"的能力的完全丧失,其情感...
关键词:存在主义 《宠儿》 否定 异化 虚无 归宿 
虚构的真实——论《宠儿》文本的真实指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82-84,共3页罗毅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情结研究"(10SA139)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宠儿》问世以来,论者从不同的叙事视角对文本做了不同的解读,对于文本的元叙事,很多论者发现了其历史真实性。但是,像Barnett以及Holden-Kirwan等教授也有他们自己的解读,他们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真实性。对此,笔者从文本中选取了五个...
关键词:《宠儿》 真实性 历史 不可靠叙事 “中间航道” 
以基督大爱的视角解构《宠儿》人物的宗教身份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60-63,共4页罗毅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母爱情结研究"(10SA139)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发端,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呈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宗教构建着一个民族的独特身份。"林中空地"是一处独特的空间,以其特殊的宗教仪式构建着一个黑人族群的宗教身份。白人集团——"空间表征"的构想者和书写者—...
关键词:《宠儿》 宗教身份 解构 基督 
《宠儿》文本中男性沉默形象意义解读被引量: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41-45,共5页罗毅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发表的奴隶叙事小说《宠儿》中讲述的是以沉默为主旋律的故事。因为蓄奴的制度化和合法化,暴力被法律确认和保护,黑人奴隶的命运只能是沉寂。笔者试着从文本中描写的"甜蜜之家"奴隶种植园中五个男性...
关键词:沉默 意义 男性 《宠儿》 记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