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捷平

作品数:23被引量:25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德语跨文化交际当下外国语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杭州(生活品质)》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物”之美——里尔克、瓦尔泽的“物-人”间性解读
《德语人文研究》2021年第1期1-7,共7页范捷平 
现象学颠覆了康德以来"物"的"自在与自为"说,胡塞尔认为"物"不仅不是自在的,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自为的,"物"始终处在一种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物"也是一种"In-der-Welt-Sein"(寓于世界之中)。被感知的"物"永远不会独自存在,而是在我们...
关键词: “物-人”间性 里尔克 瓦尔泽 
图像书写与图像描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图像诗学被引量:3
《德语人文研究》2020年第1期2-9,共8页范捷平 
文学图像因其非可视性而无以称之为物质意义上的图像,但却在古希腊摹仿理论意义上可称想象图像。根据波姆图像学理论,图像是物质对象的重现,而重现则必定是"作为图像的重新呈现"。图像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被呈现的物,而且同时是对物作为物...
关键词:图像 文学图像 图像转向 图像差异 
罗伯特·瓦尔泽《强盗》小说手稿中“Eros”情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5-14,153,共11页范捷平 
在《强盗》小说手稿中,罗伯特·瓦尔泽通过无目的性的隐性书写方式揭示了其Eros情结,瓦尔特·本雅明把这种情结部分归结于瓦尔泽瑞士农夫式的羞语症。借用列维纳斯“绝对他者”学说中的Eros和“女性”理论,我们可以解读《强盗》文本中...
关键词:EROS  女性 列维纳斯 绝对他者 
身体行进中的文学书写——论罗伯特·瓦尔泽的散步诗学
《德语人文研究》2019年第1期1-8,共8页范捷平 
福柯在其《论自我书写》一文中对古罗马和希腊哲学中的"书写技术"的文化本质进行了思辩,提出文学书写中以自我冥思、自我书写和自我身体练习为特征的"行为伦理诗学"(das Ethopoetische)现象,并讨论了书写与自我关照和自我反思关系。本...
关键词:行为伦理诗学 记事书写 文化技术 罗伯特·瓦尔泽 
论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中的旋律
《德语人文研究》2016年第1期1-8,共8页范捷平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感知理论出发,对瑞士当代作家彼得·韦伯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的音乐性叙事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出小说中的"重复"、"旋转"和"翻唱"等文学特征。文本研究得出韦伯小说中的反小说倾向的结论,这种对传统小说书写方式...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感知 听觉 重复 翻唱 听从 
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
《国际学术动态》2015年第2期10-12,共3页范捷平 
2014年4月25~27日,“2014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协办。会议旨在推动瑞士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促进中...
关键词:文学 瑞士 翻译 国际学术研讨会 浙江大学 文化交流 研究所 基金会 
文本编织中的历史空间记忆——托马斯·霍利曼的小说《四十朵玫瑰》
《德语人文研究》2014年第1期1-6,共6页范捷平 
文学书写具有历史记忆功能,故事叙述与历史记忆相关,文学记忆三大要素即记忆储存、记忆传播和记忆暗示。本文以当代瑞士文学作品《四十朵玫瑰》为例,对家族史文学文本的历史空间记忆、社会文化反思和记忆叙述手法作出分析。
关键词: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叙述记忆 文化空间 
文学仪式和面具的遮蔽功能——兼论异域文学中的“东方形象”被引量:7
《德语人文研究》2013年第1期61-66,共6页范捷平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
关键词: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
《国际学术动态》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范捷平 
2012年5月19-21日,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和985工程三期“跨文化研究”平台主办的浙江大学普世伦理与移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德国卡塞尔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西班牙庞贝法布拉大学、温州大学、瑞安文化馆和浙...
关键词:移民文化 伦理 浙江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温州大学 985工程 青年学者 学术交流 
“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
《国际学术动态》2012年第1期6-7,共2页范捷平 
2011年6月4日,“知识”理论及德语文学研究模式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举办,吸引了众多中德德语文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前来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
关键词:文学 德语 知识 北京外国语大学 浙江大学 国际研讨会 研究所 国际交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