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俊

作品数:21被引量:265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黄土丘陵区黄土丘陵沟壑区谷子土壤土壤水分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发文期刊:《农业工程学报》《农学学报》《水土保持通报》《应用生态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苏文 郭学兵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E0126500)。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关键词:中国西北干旱区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2005-2020年安塞站大豆和谷子不同物候期生态观测数据集被引量:3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3年第3期210-219,共10页王志波 吴瑞俊 姜峻 李够霞 孙秋红 王国梁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ZX03S613)。
大豆和谷子作为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作物,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多年不同物候期作物的生态观测数据为研究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适应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
关键词:物候 叶面积指数 地上生物量 作物产量 大豆和玉米 
CERN分布式土壤样品长期保存系统的构建
《土壤学报》2022年第6期1469-1478,共10页郭志英 潘恺 宋歌 王昌昆 施建平 解宪丽 刘杰 王小亮 吴瑞俊 郑立臣 汪金舫 田振荣 刘素萍 郝翔翔 况福虹 樊博 刘晓利 程一松 潘贤章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D1500102);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科研样地建设项目(KFJ-SW-YW023)资助。
长期保存的土壤样品是国家科技基础支撑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及环境长期变化研究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土壤调查强度逐步增大,土壤样品积累速度明显加快,因此,...
关键词:土壤保存 土壤样品管理 土壤样品编码 保存条件 土壤长期监测 
1997-2011年黄土丘陵区连续施肥试验土壤水分数据集被引量:2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0年第3期231-236,共6页李够霞 吴瑞俊 姜峻 孙秋红 
黄绵土是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耕种土壤,其特征为土层深厚,可储存大量的雨水,被称为旱地作物成长的土壤水库。然而,由于降水偏少,加之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养分贫乏,土壤培肥就成为提高黄绵土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关键词:黄土高原 黄绵土 连续施肥 土壤水分 
谷子成熟期的鸟害调查及防治方法被引量:12
《农学学报》2013年第5期18-21,共4页李够霞 吴瑞俊 白岗栓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11BAD31B0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优质小米生产基地,但谷子成熟期鸟害严重。为了减轻鸟害,在谷子成熟期将安塞县划分为3个区域,采用路线法调查危害谷子的鸟类,以便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危害谷子的鸟类有17种,均为杂食性留鸟,隶属于6科9...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 谷子 鸟害 防治方法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碳循环初步研究被引量:9
《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4期668-676,共9页陈晨 梁银丽 吴瑞俊 彭强 贾文燕 黄茂林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43-3);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项目(KZCX2-XB2-05-01);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7)
在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实测土壤有机碳(SOC)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作用)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用的可行性基础上,应用DNDC模型来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农田土壤碳库储量动态变化及碳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作物残体与...
关键词:土壤 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碳循环 
ALMANAC模型对黄土高原玉米、谷子和糜子产量的模拟被引量:4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年第1期78-83,共6页刘刚 谢云 吴瑞俊 高晓飞 章文波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9B05)“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111)
用ALMANAC作物模型对黄土高原安塞县大南沟小流域2000~2004年玉米、谷子和糜子的产量进行模拟。结果显示,ALMANA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该地区的粮食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大于0.72,回归方程接近1∶1线。玉米、谷子和糜子...
关键词:作物生长模型 黄土高原 ALMANAC 玉米 谷子 糜子 
沃特和PAM施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8
《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第11期30-35,共6页杜社妮 白岗栓 赵世伟 吴瑞俊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7;2006BAJ10B06);国家“863”计划项目(2006AA100219)
为了鉴别沃特保水剂和PAM不同施用方式的施用效果,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了撒施、沟施、穴施对土壤水含量和玉米生长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用方式提高了0~10cm土层土壤水含量,而30~40cm土层土壤水含量则随降水量的多少呈...
关键词:土壤水含量 施用方式 沃特保水剂 PAM 玉米 生长状况 
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林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演变被引量:46
《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第3期517-523,共7页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李小利 吴瑞俊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407205);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90502007)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柠条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态恢复过程中...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人工灌木林 生态恢复过程 微生物量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研究被引量:50
《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第1期20-24,54,共6页赵护兵 刘国彬 曹清玉 吴瑞俊 
中科院重大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及评价"(90502007)资助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3种草本、3种灌木、4种乔木、1种农田共计11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小区进行径流和侵蚀泥沙观测,并分别分析其养分含量,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养分保蓄效应。结果表明,试验区200...
关键词:草本 灌木 乔木 农田土地利用方式 径流 侵蚀泥沙 N P2O5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