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振

作品数:9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戏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乡下人同一性科班戏曲人才戏曲教育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台州学院学报》《戏曲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戏曲院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被引量:2
《戏曲艺术》2010年第3期29-36,共8页张文振 
戏曲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制约性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关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影响之外,更要从戏曲院校自身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要从戏曲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以及戏曲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戏曲院校自身内部管理机制...
关键词:改革 发展 对策 建设 
当代戏曲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研究论纲被引量:15
《戏曲艺术》2009年第2期1-7,共7页杜长胜 张文振 
北京市教委2007年度教研教改重点项目《当代戏曲教育与改革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文化、艺术不断发展、更新和繁荣的最重要的手段,而戏曲教育则是戏曲艺术传承、繁荣和发展的根本。中国戏曲教育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戏曲教育 科班 现代戏曲教育体系 戏曲人才 
乡村温柔的诗性记忆——同一性理论视域中的沈从文的早期小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79-83,共5页张文振 
在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观照下,沈从文在婴儿期养成的心理状态为基本信任感压倒了基本不信任感,形成了对乡下人的自居认同,而都市的创伤性经验强化了乡下人意识。怀旧之情决定了他的后退回忆的叙事策略,在回忆中他发现了记忆中的湘西,...
关键词:同一性 乡下人 自然 蒙昧 
素质教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被引量:2
《戏曲艺术》2006年第4期79-84,共6页张文振 
教学改革应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给学生不断带来新的启发。在对学生思维空间和智力潜能的开发中,不断增强对文学客体分析认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爱玲的“流言”人生与“传奇”文学——写在张爱玲逝世十周年之际
《戏曲艺术》2006年第1期106-112,共7页张文振 
本文的上半部分以张爱玲的成长历程为叙述主线,认为没落的家族和爱的缺失的家庭造就了她自闭、敏感、艺术感觉极强的内倾型性格,形成了她关注人性的负面因素和苍凉看世界的人生视角。下半部分重点分析了《倾城之恋》的苍凉况味和《金锁...
关键词:经验世界 苍凉 疯狂 反高潮 意象 
整合与超越——同一性理论观照下的沈从文和他的湘西小说
《戏曲艺术》2005年第2期53-57,共5页张文振 
本文采用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来分析沈从文和他的湘西小说。沈从文在婴儿期养成的心理状态为基本信任感压倒了基本不信任感,形成了对乡下人的幼稚的自居认同。在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中间,从军可以看作他进行的角色实...
关键词:沈从文 同一性理论 湘西小说 都市作家 中国 当代 自居认同 “乡下人” 
新写实思潮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五四启蒙话语的消解被引量:1
《戏曲艺术》2004年第2期29-33,共5页张文振 
新写实思潮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对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主义传统进行了消解 ,它捣碎了人道主义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自大幻想 ,放逐了乌托邦式的理想和崇高的悲剧 ,消解了壮美的英雄主义 ,使理想主义无地自容。新写实放弃了作家崇高的天职 ,...
关键词:新写实文学 后人道主义 五四新文学运动 启蒙主义 人道主义 悲剧观念 
颠覆与重写——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父亲与母亲形象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73-77,共5页张文振 
张爱玲以自己早期那梦魇一样的对父亲与母亲的情绪记忆为原型,为我们带来了被去势的父亲和沉默/疯狂的母亲形象。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传统文学中所塑造的“父母”形象,极其冷静而有残酷地撕下了蒙在“父母”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 父亲形象 小说 文学评论 母亲形象 
神话的消解——论张爱玲
《台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18-22,共5页张文振 
张爱玲以一个异端的形象出现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她的写作消解了神话叙事,代之以后神话叙事;消解了爱情神话和母爱神话,放逐了壮美的英雄和理想主义,让小市民唱起了主角,呈现了文学“优美”的一面。
关键词:张爱玲 神话 消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