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効民

作品数:17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西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自我革新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肇庆学院学报》《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晚年恩格斯对“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总结——从1886年《费尔巴哈论》谈起
《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年第3期131-139,F0003,共10页王効民 
晚年恩格斯高度评价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回顾和马克思的共同思想历程,阐释“新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诞生过程,破解了欧洲哲学延续两千余年的思维和...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 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20年第3期52-71,共20页王効民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创立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推论后资本主义——未来新社会的创生过程及其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影响远远...
关键词:逻辑与历史 中心与边缘 热战与冷战 竞争与共处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9年第3期43-60,共18页王効民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前人,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实践决定了社会结构,即社会有机体;人的实践是历史的过程,考察了前资本主义、集中研究了西欧资本主义,进而...
关键词:“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实践 历史的过程 “自然史的过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
《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12期8-12,共5页王効民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第一,不忘初心,铭记救国救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第二,继续前进,从现实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内在的逻辑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被引量:1
《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2期22-26,共5页王効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阐发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
关键词: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人民主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 
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哲学轨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年第1期149-160,共12页王効民 
毛泽东革命生涯中贯穿着高度的哲学自觉性。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多方涉猎西方思想,认同采用激烈的阶级斗争、革命方法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毛泽东不仅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特殊革命道路...
关键词:毛泽东 革命生涯 哲学轨迹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走向
《理论学刊》2011年第4期52-57,127-128,共6页王効民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漫长的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填补了20世纪初中国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域的精神空白,成为中国共产党调动千千万万民众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哲学武器。...
关键词:社会转型 社会动员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走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1年第2期71-81,共11页王効民 
中国共产党90年的根本经验是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调动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投身现代化实践.毛泽东采取与马克思相同的哲学倾向,以实践观点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进行哲学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投身民主革命提供锐利的哲学武器.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根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走向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六十年风雨历程的根本问题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3-48,共6页王効民 
建立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人类长远历史趋势的科学预见。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它只是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夺取政权之后立刻百分百实现的具体举措。"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 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被引量:1
《探索》2008年第1期119-122,共4页王効民 
考察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千千万万微观主体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是区别于危机、战争、革命的总体社会态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适度、有限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产...
关键词:社会和谐 社会矛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