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浩

作品数:23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主题:钩沉校史回眸文化史中国文化史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社会科学论坛》《关东学刊》《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同舟共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华校史钩沉(之八) 潘光旦:中和位育被引量:1
《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6期178-188,共11页谢志浩 
一 1967年6月1日,病重的潘光旦先生从积水潭医院回到中央民族学院家中,九天以后,在费孝通怀里溘然长逝。潘光旦先生既是费孝通的良师益友,又是反对暴政的战友,还是1957年的"难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流淌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潘先生,承...
关键词:潘光旦 钩沉 校史 清华 位育 中央民族学院 乐观主义精神 费孝通 
清华校史钩沉(之七) 何炳棣:风起清华园
《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5期165-178,共14页谢志浩 
百年中国,犹如风雨之中的一条船,在历史的急流险滩中,如何避免成为“泰坦尼克号”,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乃20世纪面对的一个持久的难题。百年中国学府,伴随着艰难的国运载沉载浮。学府和政府之间,学运和时运之间,载不动许多愁。
关键词:清华园 何炳 钩沉 校史 泰坦尼克号 20世纪 中国学 历史 
高王凌小传
《关东学刊》2018年第5期56-63,共8页谢志浩 
一高王凌教授,北京人,1950年8月27日出生,2018年8月24日逝世。高王凌青年时代曾在山西太谷插队。山西大学历史系本科(1973-1976),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78-1981),毕业后留所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
关键词:王凌 小传 中国人民大学 山西大学 1950年 硕士研究生 青年时代 教学工作 
清华校史钩沉(之六) 何炳棣:读史阅世,天真烂漫
《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4期169-181,共13页谢志浩 
一老辈学人的回忆录,读起来很有意思,往往流淌着一股真性情。比如何兆武的《上学记》、汪子嵩的《往事旧友,欲说还休》,两位先生对前尘往事抱有反省的态度。殷福生同学在西南联大时站在党国立场,让何兆武和汪子嵩是可忍孰不可忍,...
关键词:读史 何炳 钩沉 校史 清华 天真 《上学记》 西南联大 
清华校史钩沉(之五) 蒋廷黻:清华历史系的铁腕改革者
《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3期119-127,共9页谢志浩 
蒋廷黻在清华历史系的作为,门生何炳棣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表彰蒋廷黻的贡献,何炳棣不惜把大师陈寅恪推到一边,而拥蒋廷黻为清华历史系的"核心":在改制以后的历史系和中国文学系里,陈寅恪是国学研究院硕果仅存的大师了。由于这种历...
关键词:历史系 蒋廷黻 清华 改革者 钩沉 校史 国学研究院 陈寅恪 
清华校史钩沉(之四) 雷海宗:清华史学的“失踪者”
《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2期147-159,共13页谢志浩 
赵俪生的《篱槿堂自叙》,很生猛,很鲜活,很原生态,但也很有些意气用事。赵俪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有多方面的兴趣,但两位通史老师的课没有听进去。一位照本宣科,赵俪生说只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资料;一位天马行空,赵俪生说类似于单口相声...
关键词:雷海宗 蒋廷黻 陈寅恪 历史系 
清华校史钩沉(之三) 张世英:“转弯”的哲学
《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1期165-169,共5页谢志浩 
1938年冬,抗战初期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吴于廑终于踏上了昆明的土地,来到西南联合大学,见到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兼南开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序经先生,与陈先生进行了对人生有至深影响的一小时谈话。陈序经先生谆谆告诫吴于廑,人生...
关键词:张世英 象牙塔 哲学系 《中国通史》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校史钩沉(之二) 费孝通:一位特别的清华研究生
《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12期147-154,共8页谢志浩 
张冠生在费孝通先生身边做秘书,时间既久,耳濡目染,看待这位长者持有一种同情之了解,这是张冠生所著《费孝通传》的一大风格,体谅费孝通先生的难处,处处以费孝通先生为重,实乃可贵之处;《费孝通传》的不足之处也正在此,体谅的...
关键词:费孝通 研究生 清华 
《叩问大学》(之二) 大学:反思与重建
《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7期145-153,共9页谢志浩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乃西学东渐的结晶。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算起,历经百年风雨。以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古今贯通、中西汇通、文理融通,确立了蕴涵着“包容的理念、民主的体制、自由的文化”的现代大学...
关键词:京师大学堂 反思 现代大学精神 中国现代 西学东渐 中国大学 蔡元培 梅贻琦 
汪子嵩:欲说还休
《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11期140-146,共7页谢志浩 
回首已是百年身,由一座“国耻纪念碑”而承载着学术独立的使命,由一所游美学校成长为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实在有太多值得梳理、值得反省的地方。在绘制百年中国学术地图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清华学人,慢慢与清华结下了很深的缘分,此乃...
关键词:清华大学 钩沉 校史 学术独立 中国学术 纪念碑 梁启超 梅贻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