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

作品数:10被引量:3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学术工作文化立场文化困境外国文学研究殖民文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政治法律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群文天地(下半月)》《外语电化教学》《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评论》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英美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隐喻比较分析被引量:2
《外语电化教学》2022年第4期58-64,共7页张瑜 易丹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倡议在欧盟遭遇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AG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通过Factiva全球新闻数据库获取2013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英美7份主流报刊关于“一带一路”的全部新闻报道,采用认知语言学领域发展起来的概念隐喻理论(CMT)对英美主流报刊在“一带一路”报道中的概念隐喻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英美主流报刊 “一带一路” 隐喻分析 
公共领域对话语空间及舆论方向的影响与作用——以大光明电影院事件为例被引量:2
《理论探讨》2021年第3期171-176,共6页易丹 彭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承变迁与变化转型研究”(19XSH015)阶段性成果。
1930年代,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不怕死"事件,客观上促成了国民政府、民族资本、左翼知识分子、中共地下党等形成基于民族主义认同的一致战线。公共物理空间聚集所激发的话语空间鼓噪,是现代都市才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现象,是现代性在公共空间...
关键词:公共领域 公共话语空间 公共舆论 影院空间 
讲述中国与肯定自我——美国19世纪初中国叙事的话语逻辑之形成与影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43-150,共8页易丹 
2015年度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欧洲与美国的中国认知比较研究"(skgb201505)
美国与中国的直接接触,起源于19世纪初期,新近独立的美国在中国进行贸易、传教和外交活动,与美国自身的国家建构进程同步。与欧洲列强的中国叙事传统不同,美国的中国叙事带有强烈的自我认定冲动,由此形成的话语逻辑包含了鲜明的美国认...
关键词:19世纪初 中美关系 国家建构 中国叙事 美国认同 
中欧对话中的认知差异:对欧洲(欧盟)四校大学生有关中欧关系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77-85,共9页石坚 易丹 李竹渝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区域与国别研究项目"欧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skgb201407);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区域与国别研究项目"欧洲大学生对华认知研究:几所欧洲大学的抽样调查分析"(skgb20150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skzx2015-jd03);教育部2014国别区域研究指向行课题资助(欧盟研究中心)"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及作用研究"(gbqy2014-1)
中欧之间的相互认知,是双边理解与信任的前提,也是推进中欧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中欧之间不断紧密地交往与合作,凸显双方认知的重要性。欧洲青年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如何看待中欧关系,无疑是了解这种认知的渠道之一。近期在欧洲三地四...
关键词:中欧对话 中欧关系 对华认知 欧洲大学生 
社会研究者应如何选题及确定研究内容——解读《社会学的想象力》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年第1期200-200,共1页易丹 
面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焦虑和困扰,社会学家如何思考和定位;面对纷繁复杂的前人学说,新一代社会学研究者如何推进社会学学术创新和进步,美国著名批判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所著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
关键词:《社会学的想象力》 研究者 解读 内容 选题 社会学家 知识社会学 社会生活 
二元对立中的欧洲认同——以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114-121,共8页易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及启示研究"(08JA810018)成果
19世纪欧洲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以民族主义为导向的民族国家建设。在此过程中,欧洲文化认同呈现出四分五裂的状态。尽管存在着浪漫主义关于整体欧洲的构想,但这些构想却不能在民族国家的政治框架内实现。与此同时,欧洲向海外的扩张,却在...
关键词:19世纪欧洲文化发展 欧洲认同 全球化语境 
《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中国风”--从西方乌托邦文学传统与东方学角度看这一现象被引量:1
《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186-188,共3页李汀 易丹 
《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几位西方人士在中国滇藏地区一神奇山谷中的喇嘛寺院的经历。作品出版年代时值一战二战过渡期,这个名为"香格里拉"的乐园,其各项设施与生活方式既古朴又现代,其中中国情调与"中国风"的突出,尤为引人注目。但小说...
关键词:《消失的地平线》 中国风 乌托邦 东方学 身份 
超越殖民文学的文化困境被引量:21
《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111-116,共6页易丹 
超越殖民文学的文化困境易丹文化观念是我们在思想和感觉上对我们生存环境的种种变化所作出的反应。它可以作为历史被文化史家们直接描述,也可以作为潜在的观念在其它话语系统中显形。对于以语言表达我们在思想和感觉上对环境的反应的...
关键词:殖民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方法论 学术工作 文化立场 话语体系 殖民文化 知识系统 中国文化 文化困境 
谈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被引量:9
《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134-137,共4页易丹 
一个优秀的读者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作家,而一个优秀的作家必然是一个优秀的读者。V·纳博科夫以他的《洛丽塔》、《灰色火焰》等作品已经向我们证实了他是一个优秀作家。如果说他还需要向我们证明他也是一个优秀读者的话,那么这部《文...
关键词:纳博科夫 文学 《洛丽塔》 讲稿 作家 优秀读者 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 狄更斯 现代主义 
“围栏中的豹":西方现代派小说中人与异己社会的冲突被引量:2
《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77-81,共5页易丹 
在西方文学中,异化并不是一个新主题。把文明、社会看做是人的异化产物、看成一个异己的体系的观点,在西方文学发展史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它或深或浅的脚印。然而在20世纪文学中,人们对这一主题的发展和演绎以及人们对异己社会和文化的...
关键词:异己社会 西方文学 发展史 现代派小说 新主题 异化产物 20世纪 作家 围栏 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