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

作品数:11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农村和谐社会视域政治文化村民自治民主建设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边疆经济与文化》《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中国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85-88,共4页李馨 崔永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多维透视及其完善"(11YJA71000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源泉和动力。探讨如何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内化为大学生个人的理想信念,使他们...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理想信念 
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阶段性分析被引量: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5期64-66,共3页李馨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教育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以教育发展阶段为视角,探讨不同阶段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和方法,是...
关键词:教育公共服务 阶段性 均等化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互相支撑的方式和渠道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103-104,共2页齐晓安 李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09JDsZK01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支撑关系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思想政治理论课 方式和渠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文化建设被引量:2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85-87,共3页李馨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08Bzzx0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有机体,政治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都体现着一种政治文化的理念。本文以构建社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建设 
解析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被引量:3
《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1期41-43,共3页李馨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很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解析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关键词:农民 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吉林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9-12,共4页李馨 邹之坤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GH0422)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深入农村基层对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进...
关键词:农村 思想政治工作 调查分析 
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公民政治社会化被引量:1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62-64,共3页李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和谐发展的社会。政治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提高公民政治社会化水平的对策,旨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深层解读被引量:2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6期149-150,共2页李馨 
和谐校园的构建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院校建设的一个目标,利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激励和管理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合理投入经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校园 建设途径 高校发展 
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理性思考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85-87,共3页李馨 
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本文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出发,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转变的趋势及其成因。个性化、多元化、理性化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新特点。
关键词:人的存在方式 个性化 多元化 理性化 
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底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9-41,共3页李馨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不仅具有弘扬先进文化的价值功能,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几个层面,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今文化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