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良兵

作品数:17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新诗晚明言说抗战时期摇滚乐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雨花》《现代中文学刊》《中国文学批评》《平顶山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抗战时期“明季”抵抗记忆的“发见”和国族想象
《现代中文学刊》2023年第6期90-98,共9页鲍良兵 邱启忠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的‘晚明’想象与政治文化研究(1931—1945)”(20FZWB0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晚明’历史记忆研究(1931—1945年)”(19NDQN333YB)阶段性成果。
抗战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从历史中吸收抵御外辱的经验教训,发掘民族优秀精神文化资源,书写抵御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以鼓舞民众抗战精神,成为文化抵抗的重中之重。正是在此影响下,在民族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明季时期抵抗外族入侵的历...
关键词:抗战时期 明季 抵抗记忆 国族想象 
危机时刻的历史记忆“发见”和修辞:论抗战前的晚明想象与言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8期226-245,共20页鲍良兵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的‘晚明’想象与政治文化研究(1931—1945)”(项目编号:20FZWB0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读书人的‘晚明’历史记忆研究(1931—1945年)”(项目编号:19NDQN333YB)的阶段性成果。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一方面是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则是日寇不断进逼。面对日益恶化的专制政治和严峻的亡国危机,作为深受史传传统熏陶的知识分子,以古鉴今,鉴往知来,则是“晚明”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和记忆的重新“发见”。晚明...
关键词:世变 发见 晚明 忧患意识 
讲史偏多言外意:历史的忧惧与现实讽喻——论台静农的历史小说《亡明讲史》被引量:1
《鲁迅研究月刊》2022年第11期55-66,共12页鲍良兵 金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抗战时期的‘晚明’想象与政治文化研究(1931-1945)”(20FZWB00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读书人的‘晚明’历史记忆研究(1931-1945年)”(19NDQN333YB)阶段性成果。
抗战时期,台静农避居江津写作了长篇历史小说《亡明讲史》,以明清王朝鼎革的时空环境为背景,以戏谑的笔调讲述甲申(1644)、乙酉(1645)两年之间的史事:从崇祯帝吊死北京煤山到南京弘光政权崩溃。台静农笔下的“晚明”是一个混杂着浮躁、...
关键词:台静农 《亡明讲史》 戏谑 儒家精神 
由“地方”而“世界”--文学的“温州现象”刍议
《创作评谭》2022年第3期49-53,共5页鲍良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温州以经济改革的探索成为先锋,形成了蜚声中外的“温州模式”。温州人更以商行天下,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而在引人注目的“商名”的掩盖下,温州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中青年作家,包括王手、哲贵、东君...
关键词:《收获》 《作家》 《人民文学》 东君 《当代》 温州模式 陈河 钟求是 
作为隐微修辞的“晚明”历史记忆——以《古今》杂志的“晚明”书写为中心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46-53,共8页鲍良兵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文人的‘晚明’历史记忆研究(1931—1945年)”(19NDQN333YB)。
抗战时期,文人从“明清易代”的历史中找到熟悉的叙述和表达方式以言说自己的处境。作为一种“隐微修辞”策略,《古今》杂志文人通过言说“晚明”历史来阐扬心曲,塑造自身“遗民”的形象。通过考察以《古今》杂志为中心的文人对“晚明...
关键词:《古今》杂志 “晚明”记忆 隐微修辞 
南方日常诗性的忧伤与慈悲--以钟求是小说集《街上的耳朵》为例
《长江文艺评论》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鲍良兵 孙良好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可谓久矣。从古代"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塑词义贞刚,重乎气质"[1]的体认到近代刘师培对"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 沈从文 京派 刘师培 地域文化 文学创作 地域风格 钟求是 
“杨生”晓梦迷“甲骨”——论陈河的《甲骨时光》
《中国文学批评》2017年第4期148-154,共7页孙良好 鲍良兵 
旅加华裔作家陈河着眼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安阳考古和古老的殷墟文明,在时间的回溯和空间的流转中,通过非凡的想象演绎了精彩又意味深长的"甲骨时光"。小说通过充满隐喻的互文结构、古今呼应的"有情历史"和天人感应的现代映射,以杨鸣条...
关键词:《甲骨时光》 互文结构 有情历史 天人感应 
化古为今: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章回小说形象再生产——以“亚东本”章回小说的新文学家所撰序言为中心
《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11期57-68,共12页鲍良兵 
自1920年开始,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水浒》《儒林外史》《西游记》《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等十多种"章回小说"。这些章回小说都有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活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线的名学者作家所写的新序置于卷首。根据新文本...
关键词:章回小说 亚东图书馆 序言 新形象 
“旅行”中的苏俄形象与中国道路的不同想象——以瞿秋白和徐志摩的苏俄游记为中心被引量:4
《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4期160-172,共13页鲍良兵 孙良好 
作为"后发"的现代国家,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异国"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苏俄,受其影响深远。19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徐志摩的《欧游漫录》是当时介绍苏俄最为重要的文献,曾在社会上...
关键词:瞿秋白 徐志摩 苏俄形象 形象学 想象中国 
华人观念、隐逸认同和兄弟异路的幽微表达——周作人1933年致孙福熙手札之释读
《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12期49-54,共6页鲍良兵 
近三十多年来,经过学界几代人的努力,有关周作人的研究不断推进和深化。特别是在史料方面,随着《周作人集外文》《周作人散文全集》《周作人年谱》《周作人研究资料》《闲话周作人》等为代表的资料专集的出版,夯实了周作人研究的基...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 人观 释读 手札 兄弟 隐逸 周作人研究 研究资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