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

作品数:881被引量:959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汪高鑫李宗桂吴全兰成中英赵世超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杜甫天灾诗的创作表现、情感意蕴及救灾思考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61-67,共7页任梦园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唐代诗赋文体交互渗透研究”(23XZW004)。
杜甫的天灾诗在唐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特别体现在天灾诗的数量、题材、情感内涵等方面。他从亲身经历取材,创作了旱热诗、水灾诗、疫灾诗、风灾诗等一系列天灾诗歌。杜甫在天灾诗中以真实的情感传递出对自身命运的慨叹、对政治时局的...
关键词:杜甫 天灾诗 天人感应 
《窦娥冤》“天人感应”母题的演变及教学价值探析
《最小说》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杨梦雪 
本文以《窦娥冤》为研究对象,梳理“天人感应”母题的演变轨迹。关汉卿在继承“血誓”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三桩誓愿”实现了对封建天道观的双重突破:既保留“天”的道德裁判功能,又通过“六月飞雪”等异象解构其权威性。这种创作既体现...
关键词:《窦娥冤》 天人感应 母题演变 语文教学 
笔记小说视域的气象知识与观念
《中国科技史杂志》202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厚宇德 阿西伍惹 
中国古人一定意义上比现代人更看重气象。气象不仅影响农事等等,还预示着世间的旦夕祸福。古代笔记中有较为丰富的气象史料,有的反映出古代气象知识与经验,有的展示了古人与气象的关系。总体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气象、天象、地象以及人事...
关键词:气象 笔记史料 天人感应 
西汉末年“天人感应”的两种趋向——以严遵、扬雄为例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李梓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249)。
“天人感应”思想是盛行于汉代的重要学术思潮,两种不同的学派趋向于汉末形成。以严遵为代表,趋向道家的“天人感应”观认为,人要顺乎自然之天,天没有自己的意志;以扬雄为代表,趋向儒家的“天人感应”观认为,天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神圣...
关键词:天人感应 儒道 自然 神圣 严遵 扬雄 
南昌海昏侯墓马蹄金、麟趾金问题补论
《秦汉研究》2024年第1期57-75,共19页王刚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马蹄金、麟趾金是“天人感应”背景下的“协瑞”之物。就“天”层面而言,不能只看到文本中所见之“金”,还需看到文物中所见之“玉”。器物所具的“金镶玉”构造与汉代东、西神仙世界的整合相呼应。就“人”的层面而...
关键词:海昏侯墓 刘贺 马蹄金 麟趾金 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历法制定中的“验历”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第1期11-19,共9页孙小淳 罗依然 
“验历”是中国古代历法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历法能否得到使用,以及对其优劣的判断,都要通过天象进行检验。在官方组织的改历过程中,往往有多家参与竞争,最终根据预测天象的准确程度来决定使用某家历法。文章以汉代至元代的历法改革...
关键词:验历 太初改历 五星 天象记录 天人感应 
“山水”泛指万物的易学探微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92-96,共5页郭沫岚 
“山水”常被用以泛指一切自然景象,这与《周易》立象尽意的象征观念和天人交感的“三才”思想有着微妙的关系。由于天地玄远,不可骤观,古人在天人交感的具体实践中,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逐渐以“山水”作为“天地”的象征,“山水”由...
关键词:山水 《周易》 立象尽意 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与吐蕃上层的政教之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张云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西藏与南亚各国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ZD144。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
关键词:自然灾害 天人感应 吐蕃 政教之争 
从日食看东汉时期的灾异思想
《时代人物》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卢奥 
对“天”的思考与解释是两汉时期思想家的首要工作,日食作为最易被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得到了较为详尽的记录和讨论。探究以日食为代表的灾异思想在东汉时期的具体表现是两汉思想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关键词:天人感应 日食 灾异思想 阴阳五行论 
以谶纬之学观照东汉“草书热”
《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第24期68-71,共4页罗艳清 
两汉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政治一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蔡伦改进造纸术;至东汉末,朝政日益腐败,民生凋敝不堪重负。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走入仕...
关键词:历史转折时期 天人感应 民生凋敝 佛教传入 造纸术 谶纬之学 神学化 董仲舒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