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荣

作品数:5被引量:2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毕节学院中文系更多>>
发文主题:灿烂《活着》《老人与海》福贵平淡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电影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唤醒”与“召回”——从《祝福》看鲁迅小说结构方式之一种
《新西部(理论版)》2010年第6期98-99,共2页胡家荣 
本文研究阐释鲁迅小说中启蒙者对民众的"唤醒"与民众间的"召回"相对立的结构方式。认为二者既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复调,同时也是作家"绝望"的生命体验的来源之一,因此作家"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便更显得悲壮而苍凉。
关键词:“唤醒”“召回” “反抗绝望” 
论《百合花》的人情美、人性美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10期58-62,共5页胡家荣 
毕节学院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关于‘十七年文学’人性观念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1013
《百合花》自问世以来,便一直被遮蔽与误读。作为一篇"主情"小说,"思乡情"是《百合花》的核心情感,"同乡情"及"男女情"是其升华,"军民鱼水情"则是十七年文学语境的规范及作家采用置换的叙事策略的结果,这也是作品一再被遮蔽与误读的根...
关键词:中秋月 百合花 文学一体化 叙事策略 
十七年文学的生成语境
《电影文学》2008年第11期123-125,共3页胡家荣 
毕节学院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关于‘十七年文学’人性观念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071013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十七年文学"因其对人情、人性的遮蔽屡遭诟病,而其生成的原因则大多简单地归咎于十七年的政治环境。笔者认为,十七年文学的生成除了外部强大的政治压力外,还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文学内外的原因:包括...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 社会心理 作家构成 “人”的观念 传承与变异 
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论余华小说中人性观的发展被引量:1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年第2期73-77,共5页胡家荣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内在发展逻辑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黔教社发[2006]373
从《十八岁出远门》、《现实一种》到《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余华小说构筑的人性世界也由恶到善再到平淡而丰厚的生活的本真存在,这既是作家创作心态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侧面反映。
关键词:余华 人性   
苦难及其超越——《老人与海》与《活着》之比较被引量:1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第5期59-64,共6页胡家荣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余华的《活着》在对生命苦难本质的揭示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而在苦难的超越上则显示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路径,这对于现实生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桑提亚哥 福贵 生命 苦难 超越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