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中元

作品数:46被引量:189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岭南《诗经》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黑龙江史志》《农业教育研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电影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地方民俗变迁之深描及其价值启示——评陈恩维著作《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被引量:1
《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139-144,M0006,共7页谢中元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20YJCZH18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GD16DL17)。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文化变迁一直不可避免地持续进行着,这已成为人类学、民俗学长期探讨的常态论题。国外学者直接或间接以文化习俗、社会风俗等为对象,依托理论架构、民族志书写、文化细描等方法,力求从文化变迁现象...
关键词:古典进化论 新进化论 城市记忆 民俗变迁 价值启示 社会的现代化 乡土中国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对佛山醒狮习俗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2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133-142,共10页谢中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17ZDA16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18JZD01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GD16DL17);佛山市社科规划课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2019-QN06)
如何以史为鉴审视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及其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是优化改进当前及今后非遗保护所需面对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显示,从佛山醒狮的“翻身”、显性传承逐步到被抑制、隐性传承,源于社会政策...
关键词:佛山醒狮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主体 后申遗时期 内动力 
地方高校岭南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被引量: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41-45,共5页刘永峰 谢中元 
置身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地方高校应以面向文化传承、实现文化育人为主线开展地域传统文化教育。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依托岭南文化资源实施协同育人,通过培育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发系列课程教材、凝聚传承共同体等途径,构...
关键词:地方高校 岭南文化 教育 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民俗文化发展及其动力考察——以佛山醒狮为例被引量:8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28-35,共8页谢中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17ZDA16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18JZD019);佛山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1949~1976年佛山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2019-QN06)
与城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下民俗传统整体趋于溃散的情势不同,佛山醒狮适应社会变迁并走出了具有样本意义的发展之路。这归因于上世纪80年代民间醒狮的复兴及其从民俗到体育的重构,进而实现了90年代以后全球化进程中醒狮的竞技化、非遗...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发展 佛山醒狮 地方社会 动力机制 
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渊源探论被引量:2
《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5期17-24,153,共9页谢中元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1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GD16DL17)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万历野获编》《阅世编》《清升平署志略》等文献可证十番起源于江苏而非北京。口述记忆和地方文献进一步显示江南一带的十番除了由南传北,还于明末清初传入岭南的广东佛山。明清时期佛山城镇经济繁荣及人口增长、本...
关键词:佛山十番 江南 素十番 古朴 渊源 
可持续视野下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的靶向化保护被引量:3
《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93-99,共7页谢中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改进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8JZD01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项目编号:GD16DL17)阶段性成果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佛山十番是十番锣鼓乐在广东地区的唯一遗存,经历了由盛而衰以及柳暗花明的传承轨迹。在实施非遗保护前,佛山十番的传承力明显趋弱,处于自生自灭的自发维系状态。进入非遗保护阶段后,佛山十番在外力正向推动下逐渐形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十番 可持续传承 靶向化保护 
佛山醒狮变迁研究论纲被引量: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37-47,共11页谢中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ZDA16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JZD019);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青年项目(16YJC850006);佛山社科规划青年项目(2019-QN06)
在中外学界呼吁研究民俗文化变迁的联动语境中,以学术研究较为缺失的南狮文化代表“佛山醒狮”为对象,在人类学视野中考察其文化变迁,这需要借鉴文化变迁理论,将佛山醒狮个案置入社会变迁框架,依托文献记载和口述记忆的双重证验,对其变...
关键词:佛山醒狮 文化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力 
岭南龙舟竞渡文化的地方呈现——基于对广东省佛山市杏坛镇的考察被引量: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12-16,共5页谢中元 
2016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编号:GD16DL17);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佛山龙舟制作技艺的抢救性调查与研究>(编号:2014WQNCX125)研究成果
杏坛作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下辖的一个镇,留存了许多清康熙以来与龙舟有关的旧物古迹,镇内许多村(社区)拥有龙舟、龙艇,一直延续着游龙竞艳、龙舟竞赛两类龙舟活动,前者维系于龙母、关帝等神诞,后者以端午、国庆等节庆为依托。随着城...
关键词:杏坛 龙舟 龙母诞 游龙竞艳 竞赛 
“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被引量:23
《理论导刊》2017年第7期78-82,共5页谢中元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国家级非遗‘佛山十番’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GD16DL17);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佛山龙舟制作技艺的抢救性调查与研究"(2014WQNCX125)
"一带一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源远流长,沿线"非遗"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赋予沿线"非遗"保护新机遇,两者互利互惠。目前,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联合申报世界非遗、实施非遗的跨国界跨区域传播展演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
关键词:“一带一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交流 互利共赢 
佛山龙舟制作技艺及其档案式保护探析被引量: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30-34,共5页谢中元 
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WQNCX125)
佛山龙舟制作技艺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繁杂技艺流程、实用文化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龙舟运动兴盛的当下却渐处边缘弱势、少人关注的境遇,存在着本真性记载缺失、调查研究零散、保护投入不足等问题,亟待对其实施档案式保护。
关键词:佛山 龙舟制作技艺 非遗 档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