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作品数:8被引量:5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除权遗忘悖论社交网站隐私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新闻界》《青年记者》《新闻记者》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数字传播中个人信息删除权法律适用规则构造
《中国出版》2023年第17期26-31,共6页李兵 杨婌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传播中个人信息‘删除权’适用规则研究”(22BXW065)阶段性研究成果。
“删除权”(right to delete;right to be forgotten)指在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情形下,信息主体可以请求信息处理者及时删除相关个人信息的权利。“删除权”在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均有所规定,其行使对于保障...
关键词:数字传播 个人信息 “删除权” 法律适用 
价值与实践:英语学界“被遗忘权”研究被引量:6
《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12期108-130,共23页李兵 付腾梓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法律引入“被遗忘权”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16CXW023)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伴随着学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域外英文学术期刊中比较集中地发表了一批研究"被遗忘权"的成果,时间跨度从2009年至今。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对"被遗忘权"的含义及来源达成基本共识:它是数字时代的一种隐私权,...
关键词:个人信息 “被遗忘权” “删除权” 言论自由 
英语学界社交媒体“隐私悖论”研究被引量:23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4期98-112,共15页李兵 展江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法律引入‘被遗忘权’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16CXW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域外英文学术期刊中比较集中地发表了一批研究"隐私悖论"问题的成果,涉及新闻传播学、法学、情报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它们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开展论述:"隐私悖论"的概念界定;"隐私悖论"的成因分...
关键词:社交网站 隐私悖论 关系维持 编辑智慧 
美国和欧盟对网络空间“被遗忘权”的不同态度被引量:17
《新闻记者》2016年第12期63-70,共8页李兵 展江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法律引入‘被遗忘权’的可行性研究”(16CXW023)研究成果
一般认为,在数字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全面覆盖,个人、朋友、记者、商业机构、政府,甚至陌生人都可能成为个人信息的披露者,且这些信息会被互联网永远铭记。对个人隐私的事先预防性控制已经难以奏效,隐私保护不得不走向事后补...
关键词:被遗忘权 删除权《网络安全法》隐私权 
“媒体审判”真伪辨被引量: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14-121,共8页李兵 展江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法社会学研究"(12YJA860028)
作为舶来品的"媒体审判"概念,原本是指新闻媒体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刑事案件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在案件审理前或判决前就在新闻报道中抢先对案件进行确定式报道,...
关键词:媒体审判 新闻自由 司法公正 权力干预 
突发事件报道中受害者该不该被隐名--媒体道德与伦理经典案例评析(三)被引量:2
《青年记者》2014年第15期76-78,共3页李兵 展江 
教育部人文社科“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法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12YJA860028)成果
关于媒体和公众在突发事件中享有.信息公开权,国家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予以确认。虽然在这一领域还存在障碍和不足,但是这些年来的进步不容否认。现在的问题是,在报道涉及伤亡和不幸的...
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 媒体道德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案例评析 受害者 《突发事件应对法》 伦理 法的形式 
略论隐私权的法律起源--兼与张民安教授商榷被引量:3
《新闻记者》2014年第7期52-62,共11页展江 李兵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法社会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860028)系列成果之一
英语和中文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隐私权的主张诞生于美国法律人沃伦和布兰代斯1890年12月15日发表于《哈佛法学评论》第4期的《隐私权》一文。近期,中山大学法学院张民安教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法国才是在法律上最早承认隐私权的国家...
关键词:隐私权法 新闻 判例法 成文法 
直接引语如何使用才能避免诽谤——以美国马森诉马尔科姆案为例被引量:1
《青年记者》2013年第18期32-33,共2页李兵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
关键词:直接引语 美国 新闻写作 诽谤 才能 哥伦比亚大学 新闻报道 叙述技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