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舒

作品数:34被引量:10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人类学民族志洞见田野医学人类学更多>>
发文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思想战线》《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手工艺研究的一些新思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流动性被引量: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45-51,共7页潘天舒 郭靖雯 
云南大学“深山老林人类学研究学生资助项目”(2023D03)阶段成果。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
关键词:非遗 手工艺 景德镇瓷器 地方性 物质性与流动性 
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年第1期74-85,154,155,共14页潘天舒 唐沈琦 
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丧葬用时变迁的梳理,分析地方丧葬向城市殡仪转变的社会成因,以及这一由科学和“进步”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对现代上海殡葬体系的影响。从近代至今,上海城市丧葬实践的时间系统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自开埠以来,现代...
关键词:死亡 城市 殡葬 时间 
“孤独的太平间”:死亡医学化背景下的遗体意义被引量: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96-110,178,共16页潘天舒 唐沈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共卫生安全视域下的‘灾害文化’与强韧社会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ZD152)。
在当代社会,遗体的流动范围正不断超出亲属组织的界限,被更庞大且陌生的社会组织接管。在死亡医学化的趋势之下,死亡图景愈发集中在医院。作为医学知识的空间装置以及医院制度的构成部分,医院太平间成为接管患者遗体的场所。在医院太平...
关键词:太平间 遗体观念 死亡医学化 
人类学视域下物质文化研究的多个面向——回归到物本身的研究被引量:3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42-50,共9页郭靖雯 潘天舒 
云南大学“深山老林人类学研究学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3D03);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人类学自创立之初便从未停止过对物的研究。物的研究理论的更新与变动,持续丰富人类学的研究与理论体系。在不同的阶段,物的研究所生发出的理论与价值有所差异。物的研究理论经历了从功能主义的附属物到社会生命史视角下的物,再到以物...
关键词: 能动性 非人的行动者 物性 
道义互惠与文化拥有权:人类学策展人的视角
《艺术工作》2023年第3期43-45,共3页潘天舒 
“互惠”不能理解成纯粹的经济学交换模式,更不是新自由主义和商品市场条件下的互惠互利,是一种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的道义交换和互动的文化机制。在何种程度上文化可以视作是一种资产,谁来拥有?如何建立艺术家和博物馆、美术馆之间的...
关键词:互惠 人类学 文化资产 艺术社区 
全球健康的“哈佛模式”:以凯博文、法默和金墉为例被引量:1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9,共9页潘天舒 胡凤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公共卫生安全视域下的‘灾害文化’与强韧社会构建研究”(20&ZD152)。
全球健康的“哈佛模式”在学理、教学、诊疗和政策实践上特色鲜明,凯博文、法默和金墉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一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的不同层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三位杰出人物展现了全球健康的“哈佛模式”的形成过程、学理支撑和行动...
关键词:全球健康 医学人类学 作为行动的人类学 
理解丧葬的社会维度——基于早期宗教人类学理论被引量: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43-54,共12页唐沈琦 潘天舒 
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丧葬议题一直附着于宗教研究之上,未形成独立的研究范式。出于对唯智论的反思,法国社会学派强调丧葬研究中的社会维度,社会的形态、结构、组织、制度、社群等要素成为理解丧葬的主要途径,社会被视作自我维持的机体,个...
关键词:丧葬 社会 社会学派 功能学派 
再造植物身体:从吴其濬到胡先骕被引量:1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年第5期50-58,154,共10页胡凤松 潘天舒 
从植物书写的角度讨论吴其濬(1789-1847)和胡先骕(1894-1968)所面对和呈现的植物身体以及背后的时代变革。认为吴其濬时代的植物身体是流动的身体,是人体的同构。但到了胡先骕时代,研究者用一整套技术手段,分离和固定植物身体,由此生产...
关键词:植物身体 植物学 技术 
人类学视角中的竞技体育:基于民族志洞见的启示与思考被引量:3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1-7,共7页潘天舒 何潇 
论文通过解读《特布里安岛的板球》《足球狂热》和《一部有关英格兰足球迷的民族志》等民族志典型案例,论述竞技体育在社会语境和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竞技体育如何在地方转型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重构。论文指出:注重实证、...
关键词:竞技体育 民族志 人类学 社会 文化 
当代人类学视角中的“黑客”伦理与美学——以数码民族志《代码自由》为例
《科学与社会》2020年第1期125-132,共8页潘天舒 武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大国崛起与人类学应用研究:美国经验的启示”阶段性成果(11JJD810012)
本文以柯尔曼的民族志作品《代码自由》为主要参照案例,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和解读后工业化社会黑客群体的日常实践及其美学和伦理观,进而探讨人类学田野洞见对于揭示和理解特定情境中数字化生存方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代码自由 黑客 民族志田野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