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平

作品数:63被引量:12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柏拉图《理想国》净化说诗学亚里士多德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美与时代(美学)(下)》《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图书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游戏说的历史绵延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43-53,共11页王柯平 
在西方美学或艺术哲学领域,勃兴于近代的游戏说影响深远,其理论建构与演进,绵延两百余年,主要涉及五位论者。席勒更多是从人类学本体论角度审视游戏,旨在借助审美游戏的自由性与超越性,促成人性的完满实现,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斯宾塞步...
关键词:游戏说 席勒 斯宾塞 谷鲁斯 赫伊津哈 伽达默尔 
佩特的审美批评原理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49-59,共11页王柯平 
佩特倡导“为艺术而艺术”,主要着眼于艺术鉴赏而非艺术创作,故此一再强调艺术对人生质量的催化与优化作用,力求实现艺术化人生的终极目的。为此,他贬斥抽象笼统的艺术评论公式,推举具体化的审美批评原理。持守这一原理,他以文艺复兴与...
关键词:佩特 文艺复兴艺术 古希腊雕塑 柏拉图 为艺术而艺术 
“如何活”难题的审美纾解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王柯平 
在其主体性实践哲学中,李泽厚对“如何活”难题深表关切,于是将人性能力的充分发展当作纾解这一难题的选择方案。人性能力作为人性的至要决定因素,基于文化心理结构,涉及认知、道德与审美三个维度。人性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四重性审美参融...
关键词:如何活 李泽厚 人性能力 人类主体性 四重性审美参融 
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22年第4期58-69,共12页王柯平 
以儒、道、墨、释(禅宗)诸家为主要根源的中华传统审美意识,虽然各自理路与特征相对有别,但在目的论意义上,其核心关切均指向理想人格修养与审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艺术化人生。儒家基于礼乐文化的传统,持守中和为美的原理。道家基于道法...
关键词:理想人格 中和为美 自然为美 功用为美 空灵为美 
“和谐高于公正”论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23-32,共10页王柯平 
“和谐高于公正”的命题,意指一种层级考量而非价值判断。从人类实践与经验逻辑角度讲,和谐以公正为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的情感而非理性。和谐的三种形态涉及人际、身心与天人关系,分属社会、个体与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实现三种...
关键词:和谐 公正 关系主义 中国宗教性道德 
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被引量:1
《美育学刊》2022年第1期25-36,共12页王柯平 
以儒、道、墨、释(禅宗)诸家为主要根源的中华传统审美意识,虽然各自理路与特征相对有别,但在目的论意义上,其核心关切均指向理想人格修养与审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艺术化人生。儒家基于礼乐文化的传统,持守中和为美的原理。道家基于道法...
关键词:理想人格 中和为美 自然为美 功用为美 空灵为美 
天下主义与和谐说的内在关联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王柯平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见证了汉朝与匈奴由战争转向和平的重要际遇。在此之后的70余年里,汉匈关系相对"和洽",各得其所,促进了双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民生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宏观历史角度对此事件评价甚高,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践行...
关键词:天下 天下主义 同情感 和与同 和谐说 
古典批评的四根支柱
《外国美学》2021年第2期222-263,共42页王柯平 
西方古典批评,从希腊古风时期绵延至基督教初期,前后长达14个世纪。按照西方古典学界的权威说法,古典批评的至要遗产包括三部文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和归在朗吉努斯名下的《论崇高》。本文作者认为,这里需要加...
关键词:古典批评 四根支柱 《理想国》第十卷 《诗学》 《诗艺》 《论崇高》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
《外国美学》2021年第1期52-73,共22页 王柯平(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剑桥文学批评史》(九卷本)翻译与研究”(15ZDB09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早期两部佚作(《论诗人》与《荷马史诗问题》)的残章断简入手,首先揭示了古希腊诗人、诗艺与批评实践的彼此关系,随之探讨了《诗学》残篇的理论要点,认为此作代表亚氏后期更为成熟的诗学思想,代表其具有本质意义的哲学...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早期佚作 《诗学》 模仿说 净化说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上)
《外国美学》2020年第2期25-43,共19页 王柯平(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剑桥文学批评史》(九卷本)翻译与研究”(15ZDB09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早期两部佚作(《论诗人》与《荷马史诗问题》)的残章断简入手,首先揭示了古希腊诗人、诗艺与批评实践的彼此关系,随之探讨了《诗学》残篇的理论要点,认为此作代表亚氏后期更为成熟的诗学思想,代表其具有本质意义的哲学...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早期佚作 《诗学》 模仿说 净化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