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宁

作品数:14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抗战时期文化传播华侨抗战身份认同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学习与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青少年家境对成年林纾的影响探析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26-29,共4页陈建宁 
青少年家境对林纾的影响深远。林纾自幼家贫,无力延请名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自学,一方面跳脱封建传统教育的囿限,博览群书,为日后走上翻译文学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其学问驳杂而不成系统,造成成年林纾学术上的慌乱和不自信...
关键词:林纾 家境 博杂 清介 
从聚合到疏离:林纾与商务印书馆被引量:1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117-122,共6页陈建宁 王源 
福建社会科学院三级课题“闽籍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53200121)。
林纾的成功离不开商务印书馆高层的助力,二者之间存在着地缘、学缘、文缘、业缘、政缘等联系。这些联系多基于传统的关系纽带,相互之间重叠、交织。除此之外,因为现代出版企业的商业属性,商务印书馆与林纾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勒菲弗尔所提...
关键词:林纾 商务印书馆 “赞助人” 新文学运动 
“转型时代”视角下闽籍知识分子与早期的商务印书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0期145-153,共9页陈建宁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企业,在早期的发展历程中,除了江浙而外,来自于福建的知识分子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闽籍知识分子中,一部分是从传统士绅转换而来,另一部分则是直接接受新式教育乃至留学教育的大中...
关键词:闽籍知识分子 商务印书馆 转型时代 新旧冲突 
从光启社到赵泽修:台湾动画产业的肇启
《学术评论》2017年第6期82-87,共6页陈建宁 
台湾动画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末。在这期间内,卜立辉神父创办光启社,随后招揽赵泽修,并派其赴美国学习动画,赵泽修回国后在光启社内部创办卡通部,之后赵泽修离开光启社创办泽修美术制作所...
关键词:动画产业 动画片 光启社 
王鼎钧作品在大陆研究和传播过程考察被引量: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65-67,共3页陈建宁 
虽然王鼎钧先生早在1970年代就已在台湾成为很受欢迎的作家,由于两岸隔绝等原因,大陆的读者对他一直不太熟悉。大陆早期的一些文学史家虽然对他作了介绍,但却淹没在台湾文学引介的"汪洋"之中。真正把王鼎钧先生"挖掘"出来的是厦门大学...
关键词:王鼎钧 台湾文学 接受 传播 
试析郁达夫20世纪30年代的身份认同困境
《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7期137-140,共4页陈建宁 
身份认同具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身份,指个人或群体的出身、特质、自我想象与社会地位;二是指认同,即个人或群体为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而在文化上所做的追寻,如价值、信仰、民族、国家认同等。对于郁达夫来说,20世纪30年代可说是波诡云谲...
关键词:郁达夫 20世纪30年代 身份认同 “左联” 
郁达夫南下入闽考——兼论其与陈仪的知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155-157,共3页陈建宁 
郁达夫1936年应陈仪之邀入闽,从此开始了二人的知交。虽然两人在性格特征、行为做派方面有很多不同,但能够互相尊重,陈仪称许郁达夫的聪明才气,而郁达夫则推崇陈仪的励精图治和对人才的重视。而郁达夫遇害前的托孤行为更显示了二人之间...
关键词:身份认同 “左联” 和而不同 
浅析唐宋诗词中福建形象之嬗变——以客闽文人为考察中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155-157,共3页陈建宁 
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虽然在唐诗中出现的次数颇多,但在诗人的想象中却被视为"蛮夷之地"。随着唐末、五代以降(特别是宋室南迁后)中原士人的大量涌入,福建得到了积极的开发,反映在客闽文人笔下的福建形象则是百业兴旺,文风鼎盛。其有关...
关键词:客闽文人 福建形象 唐宋诗词 
论抗战时期的文人流徙与文化传播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96-100,共5页陈建宁 
抗战的爆发,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由流徙文人主导的文化传播活动。通过文学、演剧、歌咏、美术等形式,流徙文人将文化传播给各地民众,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传播给都市的知识层。在流亡过程中,文人们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关键词:文人流徙 文化传播 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人流徙与文化传播——以老舍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92-95,共4页陈建宁 
1937年抗战爆发,北平天津上海津沪等地的文人为了避免成为亡国奴,毅然踏上流亡的道路。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妻离子散、身染疾病、经费无着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发动民众抗战的同时也无形中造成文化传播的后果:广...
关键词:抗战 文人流徙 文化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