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年

作品数:10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长春光华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古代汉语《尚书》古文字字书本义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化学刊》《地域文化研究》《汉字文化》《文教资料》更多>>
所获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小学”到“古代汉语”的转化——以20世纪50年代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撰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汉字文化》2022年第13期142-144,共3页李二年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GH19511)阶段性成果。
古代汉语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新设置的一门课程,起初,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仍沿袭民国以来的传统,以讲授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理论知识为主,但随着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变化,学者们逐渐明确了课程教学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古书阅...
关键词:小学 古代汉语 教材史 王力 
释安大简《诗经》“墙有蒺藜(茨)”
《汉字文化》2022年第9期90-92,共3页李二年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GH19511)阶段性成果。
对应《诗经·鄘风·墙有茨》之“茨”,安大简作■(整理者隶定为“”),学者据以考证二字从“虫”,义为蜈蚣,这一新说是不正确的。传统上释“茨”为“蒺藜”是没问题的,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进一步确定传统训释是正确可信的,由此反思安大简■...
关键词:安大简 《诗经》 墙有茨 蒺藜 
说《报任安书》“戴盆”及《尚书》“植璧秉珪”
《文化学刊》2021年第3期169-172,共4页李二年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十世纪前期《尚书》学研究(1900—1949)”(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7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戴盆"以往训释不确,结合"戴"古文字构形、出土遗迹,古文献论证"戴盆"是用头顶着盆子,即用头部顶着东西致送物品的方式。而《尚书》中的"植璧秉珪"前人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其中"植璧"是"戴璧",即用头顶着璧。
关键词:司马迁 《报任安书》 “戴盆” 《尚书》 “植璧秉珪” 
中国古代社会“戴物”习俗源流考
《地域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88-95,M0005,共9页李二年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571号)。
戴物是人类用头顶搬运东西的一种简单而原始的运输方式。戴物习俗在中国传世文献记载不多,给了解这种习俗带来了困难。实际上在甲骨文、金文以及考古遗迹中都保留有这种习俗的信息。结合这几方面材料,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戴物习俗...
关键词:戴物 古代习俗 社会生活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三则
《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1520-1523,共4页李二年 陈泽新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GH1235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41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注释有可商榷之处。《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当是表委婉语气,其他古文献中习见。《诗经·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应该是"朋友、伙伴"。《公刘》"爰方启行"的"...
关键词:王力 古代汉语 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 与子同仇 爰方启行 
“孤子”新证
《文教资料》2012年第1期27-28,共2页李二年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2009第570
《国语·越语上》有:"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作者认为对"孤子"的理解两种通行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结合文献与史实,作者认为"孤子"应是为国事而死者之子,年龄三十岁以下,适当年龄有妻室。同时指出"寡妇"也是与...
关键词:《国语·越语上》 《勾践灭吴》篇 “孤子” 
“亮阴”平诂
《兰台世界(上旬)》2012年第1期63-63,共1页李二年 陈泽新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号:2009第570
“亮阴”是《尚书》里—个难题,异文颇多,又与“三年之丧”起源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连带“亮阴”探讨“三年之制”的文献颇多,可参看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相关章节。
关键词:“三年之丧” 《尚书》 起源关系 丧服 丁鼎 
说“亮”被引量:1
《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42-43,共2页李二年 陈泽新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科研项目(2005084)
唐本《说文解字》曾收有亮字,传本《说文》无亮字,依据古文献用例及字形分析,认为"亮"从儿,京省声,本义为"敦柔信爱","佐"、"相"是引申义,"明"是后起义。
关键词:说文解字  本义 
《六书通》评略被引量:3
《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35-37,41,共4页陈泽新 李二年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05第231号)
《六书通》是明末清初的一部古文字字书,前人对该书评价不一。结合古文字与古代字书研究成果,对《六书通》的成书、文献流传、字形价值进行探讨,肯定《六书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指出《六书通》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六书通 字书 闵齐饭 古文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确解
《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34-35,58,共3页陈泽新 李二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左传》里的一句话。目前人们对这句话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曾对晋君(惠公)施给恩赐”。但是,从上下文和说话人的语言特点看,这种理解并不准确。根据语法、修辞分析和前人已有的成果,此句应理解为常见的被动句式,...
关键词:左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理解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