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成

作品数:33被引量:18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祭田法治法律比附援引罪刑法定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政法论坛》《中国改革》《政法论丛》《中外法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恩义终难断:传统中国的“大义灭亲”——以“石碏杀子”案及历代评析为中心
《世界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183-210,247,共29页李启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治通鉴》中的政法理论与实践研究”(21BFX003)的阶段性成果。
传统中国存在很多“大义灭亲”行为,《左传》记载的“石碏杀子”为其“祖述”案例。历代君相、文人士夫针对此案,结合各自所处的时势,从策略、居心到影响所及的风俗,有褒贬悬殊的评判。“大义灭亲”正当性之小大一则取决于“灭”与“被...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伦常尊卑 君臣大义 
“权”观念与帝制中国“大义灭亲”案件的处置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88-118,共31页李启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治通鉴》中的政法理论与实践研究”(21BFX003)阶段性成果。
帝制中国始终有大义灭亲事件,但都被视为一时一事不得已之“权”。儒家强调“权”之用,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合于经,反对以诈行权,但行权主体要求过高、范围不明确,操作性较欠缺。法家则大力提倡权术,变阴谋为阳谋而广泛应用之。随着君权强...
关键词:帝制中国 大义灭亲 大利灭亲 经权 权术 
著书敢谓匡时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与近代转型被引量:1
《北大法律评论》2019年第2期244-259,共16页李启成 梁挪亚 
郑观应的思想四十多年一以贯之,其体系的核心是励行立宪和砥砺道德,商战只有在君主立宪卓有成效的基础上才可尽其功,收振衰起敝、富国强兵之果。治人、治法兼重,治人者端视道德为依归,治法者则以君宪为尚。有心治国,二者都不可或缺。当...
关键词:郑观应 君主立宪 砥砺道德 盛世危言 
帝制中国的“权利”辨析——从“治道”角度的分析
《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9年第8期65-77,共13页李启成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项目编号15BFX00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项目编号14FXB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秦汉以降,帝制中国君主出于"治吏"的需要,借鉴了固有的宗法封建伦理,形成了以义务为基点确立法律体系的模式,历代因之,且逐步完密。在这一模式下,不可能直接生出建立于个人自主性基础上的权利,只有基于伦理互惠而生的"权利"性事实。这...
关键词:权利 义务 “权利”性事实 治吏 帝制中国 
事件、刑案与中国近代转型——读尚小明《宋案重审》
《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1期131-140,161,共11页李启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15BFX00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14FXB005)的阶段性成果
聚讼百年的"宋教仁案",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即作为历史事件的"宋案"、作为刑事案件的"宋案"以及近代转型视野中的"宋案"。尚小明《宋案重审》一书,在历史事件层面创获最大,作为刑事案件则仍有深入分析的空间,同时对转型视野中的考察...
关键词:宋教仁 刺宋案 尚小明 政法转型 
帝制中国的“权利”辨析——从“治道”角度的分析被引量:3
《清华法学》2019年第1期191-206,共16页李启成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项目编号15BFX002);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项目编号14FXB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秦汉以降,帝制中国君主出于"治吏"的需要,借鉴了固有的宗法封建伦理,形成了以义务为基点确立法律体系的模式,历代因之,且逐步完密。在这一模式下,不可能直接生出建立于个人自主性基础上的权利,只有基于伦理互惠而生的"权利"性事实。这...
关键词:权利 义务 “权利”性事实 治吏 帝制中国 
治吏: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读《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
《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8年第3期101-108,共8页李启成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项目编号15BFX002;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项目编号14FXB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是“治吏”。韩非子先从实效角度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王夫之为之赋予崇高的价值追求,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从而将帝制中国法制精义一语道破。《法治是什么》以社会转型理论为依据,将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分为...
关键词:宗旨 治吏 法治 转型 创新 
治吏: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读《法治是什么: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法治》被引量:5
《政法论坛》2017年第6期164-171,共8页李启成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项目编号15BFX002;201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项目编号14FXB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历代法律的宗旨是"治吏"。韩非子先从实效角度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王夫之为之赋予崇高的价值追求,提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从而将帝制中国法制精义一语道破。《法治是什么》以社会转型理论为依据,将中国历史上的法治分为贵族法...
关键词:宗旨 治吏 法治 转型 创新 
法律继受中的“制度器物化”批判——以近代中国司法制度设计思路为中心
《法制现代化研究》2016年第1期123-142,共20页李启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帝制中国,君遵君道,臣尽臣道,相互合作,共同构成'治道'。它根本不存在权力分立,只有职能分工;司法是各级官府的核心职能,用司法官兼理行政比行政官兼理司法来归纳官府职能更准确。在近代法律继受过程中,改革者将传统衙署归于行政范畴...
关键词:制度器物化 国族自觉 司法独立 法律继受 
法律继受中的“制度器物化”批判——以近代中国司法制度设计思路为中心被引量:11
《法学研究》2016年第2期191-208,共18页李启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会议记录>辑佚与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资政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在帝制中国,君遵君道,臣尽臣道,相互合作,共同构成"治道"。它只有职能分工,不存在权力分立。司法是各级官府的核心职能,用"司法官兼理行政"比"行政官兼理司法"归纳官府职能更准确。在近代法律继受过程中,改革者将传统衙署归于行政范畴,...
关键词:制度器物化 国族自觉 司法权威 法律继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