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强

作品数:11被引量:8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良知主静欲望恻隐之心同感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理论学刊》《湖湘论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再论王艮“保身”说的得与失被引量:1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1-18,共8页罗高强 
王艮因现实政治的刺激、非法贩盐的恐惧和孝亲的伦理精神,提出"明哲保身"说。此说的积极意义在于纠正当时士人因一些不正当的观念和理由而做出枉顾性命的偏激行为,提醒士人以保重身体性命为首要任务。王艮的论证策略是提升个人身体的重...
关键词:王艮 “保身”说 一体之仁 
“信得及否?”与“承当得否?”——论王畿与罗洪先在“良知”理解上的差别被引量: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28-35,共8页罗高强 
2013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的形而上学问题研究"(13YJA720007)
检视王畿与罗洪先来往的书信,我们发现王、罗两人常以这样两句话相互质询对方对待良知的心态——王问罗:"信得及否?"罗问王:"承当与否?"事实上,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王畿坚信"良知"表达的必然性,而罗洪先却更关注"良知"在表达过程...
关键词:良知基因 表达的必然性 外显率与表现度 
关于王学批评的考察及反思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10-17,共8页罗高强 
针对王学的批评甚多,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学术影响上,阳明及王学表现为欺己诳人与祸国殃民;二是在学术形象上,王学是阳儒阴释;三是在学术方法上,王学存在着误解经典的过失;四是在学术宗旨上,王学立言有误。这些批评自然来自于对...
关键词:王学 批评 反思 
再论如何理解“恻隐之心”的问题——兼论耿宁的解释困境被引量:2
《孔子研究》2016年第2期101-109,共9页罗高强 
孟子的"恻隐之心"被习惯性地理解为"同情"(同感),即观察者与对象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可是,耿宁认为"恻隐之心"不是以某种方式分有他人的情感——"同情",而是为他人的处境去感受的情感——"为他感",然而这样却使得"恻隐之心"本身不足以成...
关键词:恻隐之心 同情(同感) 为他感 为他整体感 
生命困境下的功夫抉择——关于罗洪先主静功夫演进的考察被引量: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54-61,共8页罗高强 
宋明理学的功夫论与其说是一种在逻辑上与哲学本体论相呼应的理论主张,还不如说是一种在实践必然性上与哲学家的生命呈现相一致的人生表达。通过还原罗洪先生命的具体困境,其功夫抉择或者说功夫论转向即可达到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真实理...
关键词:明代哲学 罗洪先 主静功夫 
“良知现成”与“世间那有现成良知?”——论泰州学派与罗洪先的哲学差别被引量:1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6-21,共6页罗高强 
泰州学派的"良知现成说"是从王畿的"良知见在说"进化而来,其所揭示的哲学意义有两点。第一,"现成良知说"强调"率性自然",以顺遂的生活态度化解了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的有执性;第二,在此基础上,承认日常生活的合法性,进而以"无善无恶"...
关键词:泰州学派 良知现成 罗洪先 世间那有现成良知 
朱熹、王守仁欲望与心性的关系比较
《湖湘论坛》2014年第4期85-90,共6页罗高强 
在表达上,朱熹与王守仁关于欲望的论述是相似的,他们都认同"去人欲、存天理"。同时,他们指出欲望不仅指固定的外在现象,还与心的状态密切相关,如朱熹认为欲望并不仅指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还应该表现为"心失其正";同样,王守仁也...
关键词:   朱熹 王守仁 
中国古代致知思想的特色被引量: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29-40,共12页康中乾 罗高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07)
中国古代的致知思想就是其认识论的思想和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取向和特色是"天人合一",这也叫"一个世界",从体用的视角来说就叫体用一源、体用如一、体用不二、体在用中、即体即用等等。中国古代哲学的这一特点体现、表现在致知思...
关键词:思维方式 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直觉性 思维的意向性 能所 
从“刹那”下的“古不至今”到“绵延”下的“性住于一世”——再论僧肇《物不迁论》的思想被引量:1
《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4期121-124,共4页罗高强 
僧肇抓住小乘教立论依据的逻辑破绽,提出刹那(时间点)及刹那之事物"不往(来)不去"、"不灭不来"而名"不迁"的理论,同时,也将小乘教逼向他们的理论前提——悬搁构造性时间的绵延性。关于绵延与刹那的关系,僧肇认为是"动静未尝始",而"相依...
关键词:构造性时间 物不迁 刹那 绵延 相依相待 
张载哲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55-59,共5页罗高强 
鉴于张载之学素难辨析,学界存疑争论之处甚多,欲将张载哲学中的"形"、"象"、"神"、"化"概念各自作为独立的意义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张载哲学中,"形"、"象"是认知层面的,是本体在感性知觉层面的表现,所以拘执于"形"、"象"层,"超凡"无...
关键词:张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