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宁

作品数:13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北金融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70后小说《故事新编》母题诗心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社会福利》《经营管理者》《南方文坛》《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还乡”母题在“70后”小说中的嬗变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34-43,共10页邓芳宁 
河北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比较文学视阈下的70后小说研究”(B2020002044)阶段性成果。
"还乡"母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归宁安居""报本追源""衣锦还乡"和"功成身退"四种叙事模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弃旧图新"和"文化寻根"两种叙事模式,在"70后"小说中则衍生出"赎罪之旅""隐秘恋歌"和"归来‘志异’"三种变体形式。对文...
关键词:“70后”小说“ 还乡”母题 嬗变 
构建中国历史哲学的意义链——评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被引量:1
《社会福利》2020年第2期53-56,共4页邓芳宁 吕江帆 
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已故的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指出:"现在我们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一方面我们已经被抛入高度全球化状态,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改变,但是另一方面,全球化意识(更不用说世界主义意识)仍然...
关键词: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框架设计 《历史·山水·渔樵》 福利体制 意义链 
寂寞沙洲冷——论70后小说的孤独母题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37-47,共11页邓芳宁 
“孤独”母题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失落的孤独”和“渴望的孤独”两种基本样态,它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为“先知先觉者的孤独”和“天涯沦落人的孤独”,在70后小说中呈现为“越轨者的孤独”“无根者的孤独”和“成长的孤独”三种变体...
关键词:70后小说 孤独 母题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钱理群《论志愿者文化》读札
《社会福利》2019年第3期61-63,共3页邓芳宁 
'退而不休'的钱理群先生自2002年离开北大讲坛,穷十数年的时间与精力,重建自己与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农村的血肉联系,于是便有了这本《论志愿者文化》的新著,以及五卷本的'志愿者文化丛书'。与此前的论著相类,《论志愿者文化》延续了钱...
关键词:钱理群 梁漱溟 晏阳初 《论志愿者文化》 鲁迅作品 乡村建设运动 
“从形象中求解救”——论70后小说的救赎母题
《南方文坛》2019年第1期86-94,共9页邓芳宁 
一“救赎”源于基督教文化(《罗马书》6:15—18;《哥多林前书》1:30),兼有“拯救”和“赎罪”的涵义①。许慎《说文解字》训曰:“救,止也”,“赎,贸也”②。可见,作为现代汉语中“舶来品”的“救赎”一词精巧地融合了“救”与“赎”的...
关键词:救赎 母题 小说 求解 形象 《说文解字》 《罗马书》 基督教文化 
“生活在别处”——论70后小说的“逃离”母题被引量:4
《扬子江(评论)》2018年第4期91-97,共7页邓芳宁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艾丽丝·门罗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逃离,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念之中。——舍伍德·安德森。兰波一句“生活在别处”a激动了多少不安分的心灵: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运动中,这句诗被作为标语刷...
关键词:“逃离” 生活 小说 “迷惘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 母题 “五月风暴” 1968年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推动作用
《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7期361-,共1页邓芳宁 
中国梦是富强梦、人民梦、文明梦、美丽中国梦、和平梦。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从传统文化里寻求富国强兵的策略,重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民本传统,借鉴"天人合一"思想补充完善生态伦理,从"协和万邦"、...
关键词:中国梦 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作用 
一种文化抵抗的方式——鲁迅小说《理水》再解读被引量:1
《邢台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13-115,共3页邓芳宁 
鲁迅小说《理水》对于"禹是一条虫"论调的驳斥,并非出于意气之争,而是在日本侵华背景下的一种文化抵抗,是对日本东京学派汉学家借学术研究之名抹杀中国上古史,为日本侵华行为张本的文化侵略行径的回应。
关键词:鲁迅 《理水》 文化抵抗 
“京津冀一体化”与“开放兴保”战略的契合被引量:1
《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6期180-,共1页邓芳宁 
强力实施"开放兴保"战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平台,健全各层级产业链条,以文化"软实力"增强保定的城市凝聚力,是"开放兴保"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契合点。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开放兴保” 
鲁迅《故事新编》之“天道观”探微——以《补天》《采薇》为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34-36,共3页邓芳宁 田建民 
鲁迅《故事新编》写到的"天"兼具物质的天与人格神的意涵,小说《补天》《采薇》中的征伐、劫掠、杀戮无不在"天"的名义下进行,鲁迅对这种"名"与"实"分裂的揭示,也包蕴了他对先秦以降"天道观"的省察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 《故事新编》 天道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