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宇

作品数:26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刑法刑事责任《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判例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法制与社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区经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监督过失刑事规制的分析与思考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56-61,40,共7页郭昊明 丁华宇 
我国刑法对监督过失类犯罪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务中对监督过失的实行行为认定和刑事归责判断存在争议。从新过失论视角看,监督过失处于不法层面、具有不作为性和双重义务性。监督过失犯罪行为的本质是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核心的过失。监...
关键词:新过失论 监督过失 结果预见可能性 结果避免可能性 客观归责 
人工智能犯罪刑事责任的归属与认定问题研究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丁华宇 孟念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FX064);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BFX008)。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技术程序,其行为不具有可解释性,嵌入刑法体系存在障碍,不宜成为刑事责任主体。人工智能因不具有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相关的涉人工智能犯罪刑事归责问题的讨论应指向其背后的生产者或使用者,根据第三人责任范围理论,行为...
关键词:人工智能 刑事责任 注意义务 过失犯 
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及刑法因应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丁华宇 孟念 
由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刑事风险可以类型化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的刑事风险,而只有前者具有刑法规范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应将研究范围框定其中。以犯罪构成四要件为基准,人工智能刑事风险的存在样态表现为客体挑战、行为异化、主体难...
关键词:人工智能 刑事风险 刑法因应 存在样态 人机协同 
专家点评
《公民与法(审判版)》2017年第7期51-51,共1页丁华宇 
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内的银行卡取款的行为的定性,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本案中,对于陶某利用李某遗忘在ATM机内的银行卡取款的行为,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无罪和有罪两种认识。为了案件裁判结论的确定统一,有必...
关键词:专家点评 ATM机 意见分歧 审理过程 法理评析 银行卡 理论界 行为 
《刑法》第37条中定罪免刑制度的价值蕴含被引量: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丁华宇 
《刑法》第37条关于定罪免刑的规定是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制度设计。加强对该条中定罪免刑制度的研究,对于彰显刑法谦抑、实现刑罚目的、畅通刑罚机制以及创新社会管理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定罪免刑 刑法谦抑 刑罚目的 刑罚机制 
《刑法》第37条中定罪免刑制度争议问题的梳理及评析被引量:3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74-81,共8页丁华宇 
《刑法》第37条中的定罪免刑是一个政策性极强的制度设计,它与其他的法定免刑情节之间是包容关系,"犯罪情节轻微"与"不需要判处刑罚"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刑法》第37条中的定罪免刑制度应当独立适用。
关键词:《刑法》第37条 定罪免刑 犯罪情节 定罪情节 量刑情节 
论事后悔罪行为制度被引量:5
《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186-191,共6页丁华宇 
事后悔罪行为是犯罪行为人实施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事后悔罪行为制度存在的法理根据需要结合法益的恢复、行为人再犯可能性及刑罚目的实现程度综合衡量。它具有减免刑罚以及出罪化功能。为了能够更好地因应司法实践,结合现有立法之不足...
关键词:事后悔罪行为 社会危害性 再犯可能性 
我国《刑法》第37条关于定罪免刑的司法适用探析被引量:2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71-74,共4页丁华宇 
《刑法》第37条的免刑规定具有较强的政策功能和司法价值。就个案而言,究竟符合什么样的具体情形方可判处免予刑罚处罚,完整理解《刑法》第37条内涵至关重要。"犯罪情节轻微"量定罪行轻重,是免刑适用的一般化标准,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追...
关键词:《刑法》第37条 免刑 轻罪 微罪 司法适用 
正当行为与犯罪构成传统关系之维护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75-84,共10页丁华宇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标准,刑法中的正当行为不符合我国的犯罪构成,将其视为犯罪成立的消极条件并不科学。犯罪构成与正当行为不是入罪与出罪的反向关系,二者之间是基本规定与注意规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体系安排具有合理性,应当加...
关键词:正当行为 犯罪构成 注意规定 
对正当行为与犯罪构成传统关系之坚持
《刑法论丛》2014年第3期102-123,共22页丁华宇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标准,刑法中的正当行为不符合我国的犯罪构成,将其视为犯罪成立的消极条件并不科学。犯罪构成与正当行为不是入罪与出罪的反向关系,二者之间是基本规定与注意规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体系安排具有合理性,应当加...
关键词:正当行为 犯罪构成 注意规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