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巍

作品数:21被引量:1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孔子周代《论语》天命论《孟子》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西部论坛(陕西)》《上海教育科研》《厦门理工学院学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孔子论“美”看先秦智慧观
《西部论坛(陕西)》2017年第1期3-7,共5页王世巍 
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有关“美”的核心观点是“里仁为美”。“里仁”是指一种居住方式,其实质是动作行为的静态持续。因而“里仁”之美就不是对象性的,而是生成意义上的。“里仁”之美之所以能够产生,本质上是因为孔子对道德凝...
关键词:“里仁”  智慧 孔子 
周代“天”观念探源——文献与考古的双重视野
《西部论坛(陕西)》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王世巍 
近些年在诸如郑州西山、襄汾陶寺等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逐步祛除了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一些存疑之处。作为周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国先民对“天”的系统化认识和实践应用大致形成于尧、舜、禹时期。优越而又特殊的地理生存环境、...
关键词:周代  考古 农业 定居 
孔子“天命”论的人格教育启示——以西方崇高理论为鉴被引量:2
《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第3期87-93,共7页王世巍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畏天命",其实质是指知晓并且敬畏生命之意义,进而表现为对生命责任与使命的明确。"天"本质上是一个成熟而且确定的文化、心理概念,因此完全不可以用西方崇高论中的"无形式"来界说孔子的"天"。孔子以"知天命""畏天...
关键词:“天命” 崇高论 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 人格教育 孔子 
周代天命论的道德转化及其审美导向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29-37,共9页王世巍 
天命论作为儒家重要的思想观念,其实萌芽于夏商时期。天所具有的威严性和"命"的初始含义——命令——的结合,使得天命论思想自其一开始就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政治特征。从夏朝的"天用"、"天之罚"到商代的"帝令",再到周代的"皇天无亲,惟...
关键词:夏商周 天命 道德转化 
生死有命与向死而生——论孔子的生死观被引量:3
《孔子研究》2016年第5期34-39,共6页王世巍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
关键词:孔子 生死有命 死得其命 生死观 超越 
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来自《礼记·学记》的启示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9-13,共5页王世巍 
《礼记·学记》是我国第一部德育教育学专著,其中对德育施教时机、施教尺度与施教方式的论述,包含了较为系统的德育教学专业化思想。《学记》认为,德育教师的基本素养首先就是对德育工作的真诚与信念,强调教师与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要...
关键词:专业化 真诚 智慧 继志 《学记》 
周代“天”观念探源——文献与考古的双重视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1-18,共8页王世巍 
近些年在诸如郑州西山、襄汾陶寺等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逐步祛除了相关历史文献中的一些存疑之处。作为周代重要的思想文化观念,中国先民对"天"的系统化认识和实践应用大致形成于尧、舜、禹时期。优越而又特殊的地理生存环境、华夏...
关键词:周代  考古 农业 定居 
《孟子》“观澜”的审美意象探究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68-73,共6页王世巍 
学界一般都把“大丈夫”、“浩然之气”看作是孟子审美思想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承栽着孟子最高人格审美理想的语句当是“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这种最高境界的本质是复归于道,这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理想的共同基点。壮阔的波澜就是道的...
关键词:观澜 人格审美 道象 
《拉奥孔》: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叛逆者被引量:1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70-73,共4页王世巍 
群雕《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艺术——希腊化时期末期的作品,它在主题表现和雕刻手法上都不同于古风、古典时期的作品。群雕以拉奥孔父子3人的厄运和抗争为主题,在雕刻手法上表现出了强烈写实倾向,这也构成了群雕独特的"和谐"模式。对优...
关键词:雕刻艺术 古希腊雕塑 《拉奥孔》 
孔子父子互隐观的历史意图与价值反思
《兰州学刊》2015年第8期123-128,共6页王世巍 
从文本形式上看,《论语》"父子相隐"一说,出自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一次对话;从与孔子交谈的对象来看,对方是叶地之长官、楚国之重臣,代表的是统治阶层;而就内容而言,孔子所说的"父子相隐"之"直",针对的是叶公所信奉的子证父之"直"。叶公虽...
关键词:“父子相隐” 孔子 叶公  历史意图 价值反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