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珏如

作品数:10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托尼·莫里森《天真时代》女性主义《红字》《安娜·卡列尼娜》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科技经济市场》《语文建设》《求索》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从莫里森的小说看美国黑人问题被引量:1
《人民论坛》2016年第A09期190-191,共2页辛珏如 
广东财经大学校级项目"政治学视阈下的托尼.莫里森新研究"(项目编号:14ZXRW74004)的成果之一
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力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美国黑人生存状况。美国黑人社会中长期存在黑人民族主义思想,二战后虽涌现大批黑人中产阶层,但放眼整个黑人社会,自我隔离的思潮仍阴魂不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黑人犯罪 阶层分化 
《所罗门之歌》中反话语的分析
《语文建设》2016年第4X期37-38,共2页辛珏如 
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校级项目"政治学视阈下的托尼.莫里森新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ZXRW74004)
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的反话语策略体现在以下两点:一、作者精心刻画奶人父亲和派拉特、旧奶人和新奶人等形象,并借助人物形象的对比,意欲挑战白人主流话语。二、莫里森借助歌谣的内涵,并巧妙布局歌谣出现的场景,令歌谣发挥反话语...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反话语 文化民族主义 
对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索——评《宠儿》被引量: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41-143,共3页辛珏如 
从塞丝主体意识的萌芽到幻灭,莫里森的《宠儿》探索了黑人女性处于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双重困境中寻找自我构建主体意识的艰难。黑人女性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痛记忆,自身精神世界的脆弱,女性间的不认同,以及黑人内部的性别压制,共同制约了黑...
关键词:塞丝 主体意识 黑人女性 
《在路上》的自发式写作法与自然主义解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92-93,共2页辛珏如 
《在路上》之所以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一方面离不开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凯鲁亚克所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自发式写作法"就是结合了凯鲁亚克文学创作生涯中失败与成功经验的一套内涵丰富理论完备的创作方法。本文通...
关键词:自发式写作法 自然主义 凯鲁亚克 
论女性价值理性传统及其实现被引量:3
《求索》2009年第2期174-176,共3页辛珏如 
女性文学在19—20世纪文坛稳健立足,并深达人性和社会本位之中。女性独特的价值理性倾向在工具理性时代的绽放,使得女权主义和女性文化运动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席卷世界,成为当代直逼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而这种理性二元的...
关键词:价值理性 女性文学 女性价值理性 
一位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曲折心路——试评《一千英亩》被引量:2
《茂名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84-86,共3页辛珏如 
《一千英亩》中所塑造的人物吉妮是一个生活在父权制家庭的农妇。通过对吉妮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出作者所塑造的吉妮,其内在的深刻意义是:保守懦弱的观念正是女性内在的敌人,女性的独立已不仅仅是人身上、经济上的独立,更重...
关键词:一千英亩 吉妮 女性自我意识 父权制 
浅谈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被引量: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67-68,77,共3页辛珏如 
英美文学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和良好文化修养的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学习英美文学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内容多、方法旧、教材滞后等一些问题,应采取少而精、联系实际、改革考试方...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 教学改革 英语 
对女性主义文学客观评价的思考——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天真时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142-143,共2页辛珏如 
在《天真时代》中,华顿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人物:玫,亚伦,和阿切尔。她为我们揭露了女性生存的艰难。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人物塑造,并从中探究华顿女性主义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面,从而我们对女性主义文学有更客观的观点。
关键词:人物塑造 女性主义 二元对立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科学性影响被引量:8
《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第3期181-,共1页辛珏如 
神话是原始人思想与生活的反映,是原始信仰的产物。希腊神话也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它反映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看法。本文阐述了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文章的后部分结合英美文学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着重阐述...
关键词:英美文学 希腊神话 西方文化 
救赎还是幻灭——试比较《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被引量:9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72-76,123,共6页辛珏如 何海伦 
《红字》和《安娜》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年代不相同 ,但它们发表的时间是美国和俄国各自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两位作者都以一个已婚女子寻求真挚爱情的悲剧来探讨人性。两位作者在人性探索中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观点 。
关键词:《红字》 《安娜·列尼娜》 人性 善和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