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明

作品数:18被引量:5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电视媒介中国电视《大长今》电视传媒理论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发文期刊:《新闻爱好者(下半月)》《视听界》《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视听》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气韵与中国影视的美学品格被引量:1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125-127,共3页郑世明 刁生虎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今天是历史的延续。作为民族美学的核心范畴,气韵不仅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建构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国现代影视艺术创作同样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以“气”作为宇宙万物的生命本源,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观念。《管子·枢...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品格 影视 气韵 民族美学 建构意义 艺术创作 中国现代 
传媒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理据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124-127,共4页刁生虎 郑世明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理论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08ZGXH008);中国传媒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传统文化资源与影视剧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103030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范畴,通识教育在东西方教育史上源远流长且占据重要地位。将传媒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创建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传媒教育模式,不仅是传媒学科性质与传媒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定,也是传媒人才培养与传媒业界实践的现实...
关键词:传媒通识教育 发展历程 存在理据 
论当下中国电视媒介文化的四个特征被引量: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21-24,共4页郑世明 
本文以传媒业界实践和传媒理论研究两个层面的变化为依据,揭示中国电视媒介纠结的多重矛盾关系,探讨了当下电视媒介文化发展的四个特征。
关键词:电视媒介 文化特征 
论涉藏纪录片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以《西藏一年》为例被引量:5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82-86,共5页郑世明 
国务院侨办资助项目"华人华侨与涉藏外宣研究"(项目编号:GQBQ2009044)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涉藏题材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了在国际传播背景下,涉藏纪录片对于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关系。
关键词:《西藏一年》 涉藏报道 对外传播 
论中国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美学特质被引量:6
《编辑学刊》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郑世明 
本文从"审美性"的角度切入,分别从纪实性、展示性、无深度等侧面,探析并得出中国电视娱乐综艺节目的美学特质,即从传统的经典美学范畴向世俗美学趣味转化,进而又从低俗慢慢指向高雅。
关键词: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大众文化 审美性 
论影视艺术创作中“形神”把握的两个原则被引量:4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78-80,共3页郑世明 
影视艺术是视听一体、时空统一的艺术,同时又是具有最全面、最完整地再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艺术。本文借助于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形神"范畴,考察影视艺术对"形神"关系进行把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手段,旨在为国产影视创作者提供一个新的创作视...
关键词:形神 空间 时间 
论汶川地震后的电视报道被引量:1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8年第10期8-8,共1页郑世明 王维娟 
汶川“5·12”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中央电视台在第一时间把镜头对准了灾区,央视一套、新闻频道立刻中断了正常节目的播出,开始24小时直播地震灾情,充分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的快速反应及应变能力,在我国灾害电视报道的历史上...
关键词:电视报道 地震 中央电视台 新闻频道 应变能力 快速反应 电视媒体 央视 
《变形记》:国产“真人秀”节目的成功突围被引量:2
《现代视听》2008年第6期60-63,共4页郑世明 曾健 
《变形计》开播以来,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从类型划分上来看,它更像"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的变种"。《变形记》很好的把握了中国观众的兴趣,在"拿来"和"改造"的关系处理上堪称典范。它的成功,给"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变形记》 真人秀 本土化 
从传播和谐到和谐传播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5期16-17,共2页郑世明 张龙 
传播和谐与和谐传播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奥运会开幕式中类似理念的梳理,对此加以分析。 一、传播和谐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基本命题。如果说“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最佳状态的理解,
关键词:传播 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人与自然关系 现代奥运会 基本命题 最佳状态 天人合一 
论电视直播在国家哀悼日中的社会功能被引量: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74-76,共3页郑世明 曾健 
本文借助新闻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理论,关注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通过直播这种方式,在国家哀悼目的报道中有效发挥出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社会记忆功能和社会抚慰功能。在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同时,这样的报道...
关键词:电视直播 国家哀悼日 社会功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