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军

作品数:15被引量:6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东北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转折复句现代汉语礼貌原则反预期小句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世界汉语教学》《社会科学论坛》《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边疆经济与文化》更多>>
所获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都”语义的统一刻画:事态的极量被引量:6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期55-66,共12页张健军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9BYY009)的阶段性成果。
"都"向右不向左,对事不对物,一律向右指向谓语,"都"是言者主观上对事件所处态势的极量表述,同时传达特定的互动性语气。这是本文对"都"语义的统一刻画方案。近年来,学界一直尝试对"都"的语义进行统一刻画,但在各自的解释框架内都难以实...
关键词:“都” 事态 极量 “连”字句 互动性语气 
论复句概念域的认识观及对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意义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5年第10期84-86,共3页张健军 
对复句进行概念域的说明是一种基于人类普遍认知心理,深入概念系统内部的认识观,有利于一以贯之地说明各类复句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充分的理据性,可以对复句平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做出统一的解释。同时,判别复句概念...
关键词:复句 概念域 语境 逻辑语义 语法教学 
转折复句的定景机制及其研究意义被引量:6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68-77,共10页张健军 
转折复句的定景机制包括句法机制和语篇机制,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支配了转折复句的定景过程:把转折前句降级成背景,同时将转折后句提升为前景。在这一运作过程中,句法机制表现为采用非完整体等低范畴句法形式和某些特殊构式对...
关键词:转折复句 定景机制 前景 背景 句法机制 语篇机制 及物性 
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小句概念结构及其合成机制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4年第2期12-14,共3页张健军 
与传统语义学相比,认知语义学恰当地还原了话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小句层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以认知语义学为视角,分析了以运动事件句、"领主属宾句"为代表的汉语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合成...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 小句 概念结构 合成 运动事件 
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被引量:20
《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第4期454-469,共16页张健军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视角,全面分析了转折复句的反预期表达现象。正面语境效果赋予了新信息以预期或反预期的属性,在反预期的表达方式上,小句是"隐含",转折复句则是"明说",在具体表达过程中,ICM对预期具有阻塞作用,转折复句也...
关键词:关联理论 转折复句 反预期 明示-推理 明示成分 礼貌原则 
单音动词指称化的标记模式及其类属问题被引量:3
《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6期68-72,共5页张健军 
大部分双音动词自身都能够无标记地实现指称化,从而表现出名词的若干分布特征,相比之下,单音动词及能愿动词、形式动词、判断动词、领属动词等少数几类动词在指称化过程中具有标记性。与印欧语的"分立模式"不同,汉语实词的类属关系为"...
关键词:单音动词 指称化 标记性 包含模式 
汉语认知语义学研究中的概念结构观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年第7期25-27,共3页张健军 
本文系统回顾了新世纪以来汉语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结构研究,集中探讨了词义研究中的概念结构观和概念成分的注意力强度问题,揭示了其中蕴含的语言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到概念结构理论完全适用于汉语语言事实,可以对汉语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概念结构概念成分注意力强度概念域 
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研究综述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2年第11期78-80,共3页张健军 
早在汉语语法学的草创阶段,汉语学界就开始了对转折复句的探讨,以(《马氏文通》等为代表的经典语法学著述为转折复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转折关系的属性、转折复句的认定标准、内部小句的真值与语义重心、前后小句的预设与转折...
关键词:转折复句 争议 逻辑语义 转折强度 话语层面 
对一类特殊的双兼语句式的多角度分析被引量: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64-66,共3页张健军 
双宾语句式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在双宾语句式基础之上衍生出的一类特殊的双兼语句式,从本体结构、汉英相关结构、古代汉语相关结构等角度对这一特殊句式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双宾语句式 双兼语句式 动词不定式 语气 受事 
“X倒是X”小句及其对答联系项功能被引量:11
《语言科学》2011年第2期205-218,共14页张健军 吴长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项目(编号:090201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0DYY010)
联系项(relator)及相关原则最初由功能语言学家Dik提出,近年来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文章从语义特征、语用机制、语篇功能及语体风格等方面考察了对答情境下的"X倒是X"格式,在此基础上证明了"X倒是X"具有联系项的性质。以往...
关键词:“X倒是X” 联系项 对答 礼貌原则 语用否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