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赟

作品数:6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德语文学彼得·汉特克旅行小说短信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西部素质教育》《文学教育》《外国语文》《德语人文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的空间书写与生存危机
《德语人文研究》2020年第2期30-35,共6页张赟 
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现当代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sisu20162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技术时代的德语文学和德语文学中的技术与机器主题研究”(项H编号:15CWW022)的阶段性成果^。
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于1957年发表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Homo Faber)塑造了一个沦为工具理性牺牲品的悲剧角色。小说中多样的空间表征以彼此间的对照、反差和补充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演示了技术至上的现代主体在与世界...
关键词:工具理性 空间 生存危机 
行走者的生存之旅——彼得·汉德克小说《短信长别》中的空间实践
《外国语文》2020年第6期7-12,共6页张赟 杨欣怡 
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现当代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sisu201626)的阶段性成果。
在空间转向视阈下,主体的空间实践日益成为探究人与空间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于1972年发表的小说《短信长别》塑造了一位孜孜不倦的城市游走者形象,通过"行走"这一具体的空间实践,主人公捕捉当下世界的真实感...
关键词:空间实践 行走 城市 生存 
旅行与“变形”——论彼得·汉特克《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中的旅行模式和空间结构
《德语人文研究》2018年第2期20-25,共6页张赟 
彼得·汉特克发表于1972年的《为了长久告别的短信》被视作为一部回归传统叙事手法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为摆脱婚姻危机而游走美国大陆的故事。随旅行站点的推进和主体空间感知的变化,旅行活动的作用机制凸显为:它在过往与现时之间充当...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新大陆 空间 空间感知 
外国文学课程现状及改革探索——以德语专业为例被引量:1
《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第21期6-8,共3页张赟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度教改项目(编号:JY155632)
文章以德语专业为例,分析了德语文学课程现状,阐述了德语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德语文学课程学改革策略,包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课堂的延展。
关键词:外国文学课程 德语专业 课程设置 
新主体性德语文学与彼得·汉特克的旅行小说被引量:2
《文学教育》2014年第1期24-25,共2页张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语文学界褪去政治色彩,回归发现真实、重言自我的"新主体性"风格。在此期间,当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特克(PeterHandke,1940-)发表了一系列旅行小说,通过旅行主题的设置和旅行故事的铺展让感知真实、认识自我与世界的...
关键词:新主体性 自我 旅行小说 
美国作为“文学化空间”——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图景被引量:1
《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26-29,共4页张赟 
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项目"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计划"阶段性成果[2011(5024)]
受空间转向影响,空间问题在近年来的德语文学界炙手可热。从当代德语文学、地理学学者芭芭拉·皮亚蒂的"文学化空间"这一基础概念入手,结合近年美德两国对一份五百年前的世界地图的争夺和关注这一热点事件,采用纵向综述的方式,对"新大陆...
关键词:空间转向 文学化空间 美国图景 德语文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