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峰

作品数:25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介词研究北京话近代汉语介词现代汉语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生物学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贵州社会科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生成词库理论视角下的苗语词汇研究被引量:1
《凯里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7-10,共4页张云峰 
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生成词库理论下汉藏语复合名词语义理据研究(编号:2018HXXM27)"
物性结构与多义词、兼类词、词义理据等诸多词汇现象密切相关。掌握物性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对词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有助于深入词汇研究,发现词汇规律,促进语言间的联系和沟通。
关键词:生成词库理论 苗语 多义词 兼类词 词义理据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物性结构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探索被引量: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32-36,共5页张云峰 
运用生成词库理论实施现代汉语教学,符合汉语语义型类型特点,适应学生知识水平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割裂式教学模式,由物性结构这一中心出发,延伸辐射到字、词、句等汉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
关键词:生成词库理论 物性结构 现代汉语教学 
功用角色下藏缅语复合名词词义理据探析被引量:1
《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199-205,共7页张云峰 
功用角色是物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复合名词语义构成的普遍理据,其表现形式或显或潜,即所谓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前者直接体现为功用角色对名词所指事物的修饰限定,后者则间接体现为功用角色对名词所指事物的转指。属于同一类型...
关键词:功用角色 藏缅语 复合名词 词义理据 
从壮侗语看复合名词词义理据与功用角色被引量:3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18-122,共5页张云峰 
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探索"(编号:2014JYXM08)阶段性成果
功用角色是物性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复合名词词义理据非常普遍,往往以显性或隐性形式出现,前者主要表现为功用角色修饰限定名词所指事物,后者主要表现为功用角色转指名词所指事物。功用角色作为复合名词的主要语义理据在壮侗语中既...
关键词:功用角色 复合名词 词义理据 壮侗语 
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03-108,共6页张云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话虚词史(1750~1950)"(08BYY04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11YJC740151)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北京话代表小说《红楼梦》(前80回)、《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的"比"字句予以历时动态研究。"比"字句与程度副词关系极为密切,其专职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中体现在"差比"上。就"差比句"而言,谓语结构一般都比...
关键词:北京话“比”字句 “比”字句类型 差比句 演变特点 
物性结构与复合名词理据兼及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被引量:6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30-133,共4页张云峰 
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探索"(2014JYXM08)
物性结构是生成词库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构成角色、形式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等四个层面的语义知识,与复合名词理据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借助于物性结构进行汉语构词法教学,不仅有利于区分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认清汉语实质,而且...
关键词:物性结构 复合名词理据 汉语教学 
近代汉语连带类框式介词研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114-117,共4页张云峰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11YJC740151)
近代汉语连带类框式介词丰富多样,形成特色鲜明的形式架构,语法意义除了表示"包括""动作同时发生、交替进行"等外,还有所虚化、泛化。研究发现,连带类框式介词的前后构成成分在音节、语义等方面均表现出若干规律性特点。
关键词:形式架构 语法意义 构成分析 
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及其概念叠加被引量:3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37-43,共7页张云峰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151):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
近代汉语比况框式介词类型复杂,功能多样,呈现出省略性、地域性、修辞性、扩展性等若干运用特点。就整个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的形式看,概念叠加是其最为显著的构成特点,它不仅表现丰富,而且具有标识虚化等级、语流分界、意义补足等作用。
关键词:近代汉语 比况框式介词 构成类型 运用特点 概念叠加 
北京话原因目的介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53-58,共6页张云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话虚词史(1750~1950)"(08BYY04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框式介词研究"(11YJC740151)
北京话原因目的介词主要包括"为、因、由、以、于、打"6个单音介词和"为了、为着、因着、因为、由于、看着"6个双音介词。其于1750-1950年间在语法性质、语法形式、语法意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有规律的演变。
关键词:北京话 介词 北方方言 
北京话方向介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被引量:1
《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87-91,共5页张云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话虚词史(1750~1950)"(08BYY049)的前期研究成果之一
北京话方向介词主要包括"往、望、向、奔、朝、照、迎、劈、兜、对、当"11个单音介词和"奔了、照着、望着、对着、当着、奔着、往着、向了、冲着、迎着"10个复音介词。其于1750~1950年间在结构、意义、语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有规律的...
关键词:北京话 方向介词 虚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