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旻

作品数:6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安妮·塞克斯顿叙事郊野自我确认求索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电影》《外国文学评论》《浙江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安妮·塞克斯顿主体书写的自反性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116-126,共11页张逸旻 
安妮·塞克斯顿主体书写中的抵牾之处颇值得关注:诗人一方面将生平素材纳入以言说者为主体的诗体框构,给人以明晰可读的阅读预设;另一方面却极力消解言说者作为抒情诗之叙事主体的传统地位,其语言织体所呈现的闭合、晦暗等特征也都与上...
关键词:安妮·塞克斯顿 弗洛伊德 自动写作 “作者之死” 
“诗中的小黑裙”:《午餐诗》的圈层叙事及其国家认同被引量:1
《外国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135-155,共21页张逸旻 
美国诗人弗兰克·奥哈拉的诗集《午餐诗》以看似囿于个人社交的圈层叙事以及相应的谈话语调与专名列举法,表现了诗人身处其中的纽约文艺圈的消费生活、文化品味、情感体验与友朋交往。作为对新批评派及艾略特所主张的普适性的叛离,圈层...
关键词:《午餐诗》 某人主义 圈层叙事 文化冷战 
塞克斯顿家庭挽诗中的“纪念品”叙事被引量:1
《外国文学》2022年第3期27-38,共12页张逸旻 
家庭挽诗是自白派诗人塞克斯顿作品的核心构成。在这类诗歌中,日记、书信、剪贴薄、相片和肖像画等作为不可取代的“纪念品”意象,成功唤起了主体与已故亲人的身份协商和关系修通。但以往研究因着重于阐述传记细节与精神分析指涉,而忽...
关键词:家庭挽诗 塞克斯顿 纪念品 媒介 主体建构 
在路上:《中央车站》的符号学及宗教阐释被引量:1
《当代电影》2014年第6期174-177,共4页张逸旻 
国家"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项目编号:10&ZD135)阶段性成果
《中央车站》是1998年巴西影坛上大放光彩的一部影片,本文基于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信"的意象以及主人公多拉和约书亚的寻父之旅,分别从索绪尔的符号学和基督教神学两个角度切入,认为该片蕴含着强烈的语言及神学救赎意味,尤其是情节中所涉...
关键词:《中央车站》 能指 所指 基督教 
安妮·塞克斯顿诗歌经典的生成与建构被引量:2
《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127-131,159,共6页张逸旻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安妮.塞克斯顿自白诗歌研究"(2012N092)阶段性成果
安妮·塞克斯顿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从"城郊主妇"到"自白派母亲",其个人身份的转型意义非凡,她的作品呈现为家庭生活和病理学意义上的女性书写,而她创作的四个阶段则成就了其诗歌经典性和独特的诗学观。与此同时,诗人作品的经...
关键词:安妮·塞克斯顿 自白派 经典化 经典性 
文学经典传承与变迁的跨文化审视——世界文学经典与跨文化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173-175,共3页魏丽娜 张逸旻 
在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分化的大趋势下,研究文学经典是树立和坚守基本道德伦理和价值规范的途径。文学经典作为文化和文学传承的核心,是文学传统延续的中心,它所承载的鲜明的民族个性不会被时间淹没,反而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进入一个...
关键词:文学经典 跨文化沟通 会议综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