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刘霞

作品数:16被引量: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儿童视角茹志鹃《一一》都市人生情怀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新闻爱好者(下半月)》《电影文学》《写作》《作家》更多>>
所获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童心一片看人间 俯仰之间蕴真情——论阿慧的散文创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24-29,共6页朱刘霞 
阿慧的大量散文作品以儿童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对家乡风土人情、亲戚朋友的回忆性叙述,儿童视角的使用一方面是成年作家对童年往事回忆时的一种自觉选择,带给读者一种阅读上的陌生化效果和现场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作者对粗粝现实...
关键词:阿慧散文 儿童视角 叙述策略 母爱主题 生育主题 
直面农村现实的底层抒写——简论宫林的中短篇小说创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18-21,40,共5页朱刘霞 
宫林中短篇小说塑造的底层农民形象,立足于周口农村的乡土人情,直面农村现实的底层抒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时代性。宫林的小说大量采用了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一方面作家保持了与成人世界的疏离,最大限度地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另一方面...
关键词:宫林 底层抒写 儿童视角:女性形象 留守农民形象 
“杀夫”框架下的人性书写——李昂《杀夫》与池莉《云破处》比较研究被引量:2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年第4期153-154,共2页朱刘霞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
关键词:《云破处》 《杀夫》 人性恶 池莉 李昂 书写 台湾文坛 80年代 
“女性的天空是如此低矮”——论刘庆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6期104-108,共5页朱刘霞 
关键词:小说风格 女性形象 刘庆邦 女性主义批评 小说文本 评论者 柔美 
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化教学模式探析——申论考试视野中的高校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写作》2010年第6期23-25,共3页朱刘霞 
周口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申论〉考试视野下的高校写作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200843)
《申论》作为我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公共笔试科目,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申论考试的目标结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整个现代社会对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申论考试 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情景化 公务员录用考试 实践 
《茉莉花开》:折射女性悲剧命运的多棱镜被引量:2
《电影文学》2010年第7期85-86,共2页朱刘霞 
《茉莉花开》以一个家庭中三代女性的爱情、婚姻为故事情节的核心,三个女人的情感、婚恋故事具有内在的延续性与惊人的相似性,从而道出了女性世界里的某种生存、生命形态。女性悲剧的根源在于自身的依附性、女性之间的隔膜与猜忌以及传...
关键词:女性悲剧命运 依附性 女性的隔膜与对立 男性救赎的虚妄 
新世纪河南英模现象的理性思考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3-115,共3页朱刘霞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重点问题研究"(B323)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原大地上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模范人物及先进典型事迹,深入探究英模现象产生的原因、背景及其意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提升河南形象,进而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
关键词:英模 河南英模现象 思想道德建设 
论哨兵的诗歌艺术特征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28-30,39,共4页朱刘霞 
哨兵的诗歌创作大都是围绕着洪湖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写的,他关注洪湖的现实底层,对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哨兵的诗歌在艺术特征上体现为表述的虚无和虚无的表述。
关键词:哨兵 诗歌 艺术特征 
试论茹志鹃小说中的女性视角
《作家》2009年第24期12-13,共2页朱刘霞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论茹志鹃小说的叙述策略”(skl-2009-981)的阶段性成果
茹志鹃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当代女作家,她以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女性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生活,以女性的话语描述世界。本文从茹志鹃小说中的女性视角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她作品中女性的写作姿态——对宏大叙事的疏离,女性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茹志鹃 女性的写作姿态 女性命运 女性心理 
香港的悲喜剧——《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和爱》之比较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7期97-100,共4页朱刘霞 
王安忆的《香港的情和爱》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都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位女作家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不同的美学风格,最终导致她们的作品在深层意蕴上的不同。
关键词:《倾城之恋》 《香港的情和爱》 生命体悟 美学风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