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明

作品数:21被引量:8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汉代清代家庭财产关系唐律疏议所有权权能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青海民族研究》《安徽史学》《中国史研究》《历史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先秦秦汉“庶人”考论
《青海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172-183,共12页魏道明 
庶人本指平民,但先秦秦汉传世文献及简牍资料中的庶人,一般是指“庶人在官者”,也即供职于官府的平民,他们虽在官府任职但无禄秩、官阶,与官员(人)有别,故称庶人。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职责不一,庶人只是总称,具体称谓随职责不同...
关键词:先秦秦汉 庶人在官者 属吏 徒隶 宦皇帝者 
宋代遗嘱征税的性质——兼论析产与继承的区别
《安徽史学》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魏道明 
宋代的遗嘱征税对象,只是针对“户绝”时的遗嘱和传承与儿孙等承分人以外的部分财产,征税时间是在“合改立户”也即过户之时,属于契税而非遗产税。这种在家产传承中只对非承分人所承继部分征收契税的做法,与古代社会“同居共财”制度的...
关键词:遗嘱纳税 契税 遗产税 析产 继承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流变被引量:2
《青海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191-198,共8页魏道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研究”(16XZS005)阶段性成果。
容隐从观念到法律权利,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孔孟关于容隐的主张,并没有被秦及汉初的法律所采纳,法律只允许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保持沉默,但不允许庇护犯罪人。容隐制度可能产生于西汉末年或东汉时期,最晚不超过魏晋。唐代是容隐制度的成熟...
关键词:中国古代 容隐 产生 发展 
汉代“殊死”考
《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8年第9期91-100,共10页魏道明 
“殊死”是常见于汉代史籍的法律用语,自古至今,学者从罪名或刑名的角度对此作了各种舒释,计有律有明文的死罪、大逆罪、重大死罪、斩刑、弃市、死刑等。本文认为殊死在汉代是一个用以表示死罪严重程度的复合概念,其要素包括罪行性质、...
关键词:汉代 殊死 律有明文 大逆不道 腰斩 真死 
汉代“殊死”考被引量:4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60-69,共10页魏道明 
"殊死"是常见于汉代史籍的法律用语,自古至今,学者从罪名或刑名的角度对此作了各种解释,计有律有明文的死罪、大逆罪、重大死罪、斩刑、弃市、死刑等。本文认为殊死在汉代是一个用以表示死罪严重程度的复合概念,其要素包括罪行性质、是...
关键词:汉代 殊死 律有明文 大逆不道 腰斩 真死 
羽53《吴安君分家契》研究——兼论唐宋时期所谓“遗嘱”的性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72-79,共8页魏道明 
本文主要依据《吴安君分家契》并结合其他敦煌文书及传世文献,解读唐宋时期的分家析产行为,讨论父祖遗嘱的性质。认为吴安君遗嘱处分的财产,并非个人私产而是家庭共有财产;文书虽然以遗嘱的形式出现,但与遗嘱继承中将个人财产转移于他...
关键词:《吴安君分家契》 遗嘱 析产 继承 
清代对容隐行为的司法处置被引量:2
《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153-160,共8页魏道明 
容隐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罕见的授权性规范。清代法律虽规定有容隐制度,但司法实践中,法司往往将容隐行为看作是不正当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予以否定,容隐权根本得不到保障,只是法条层面上的虚拟权利,事实上并不存在。
关键词:容隐 清代 司法处置 
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再探被引量:6
《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191-199,共9页魏道明 
法律意义上的"容隐"是指一切包庇隐瞒犯罪的行为,"亲亲相隐"专指一定范围内亲属之间和主奴之间互相容隐的法律,不能以"容隐"简称"亲亲相隐"制度。"亲亲相隐"既包括沉默、隐瞒的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庇护等权利和免除责任等权益。中国古代"...
关键词:容隐 亲亲相隐 权利 义务 干名犯义 
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价值与正当性问题被引量:4
《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50-153,共4页魏道明 
在中国古代,容隐无论作为伦理学说还是法律制度,都充分考虑到了权利平等的因素,反对滥用权力进行容隐,学界所谓容隐制度维护尊卑伦常、滋生腐败现象等观点,均属不实之词。容隐权作为能够对抗和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权利,其重要性无论如何...
关键词:中国古代 容隐 价值 正当性 
清代对于奸非案内亲属杀伤行为的司法处置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63-65,103,共4页魏道明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XZS003)
清代司法实践中,对于发生在奸非案内的亲属杀伤行为,处置不同于一般的亲属杀伤行为,因奸而杀伤亲属,即便是卑亲属,处罚也极重;若因拒奸或捉奸杀伤亲属,即便是尊亲属,也从轻处罚,甚至可以免责。说明比起亲属间的杀伤,法律更重视奸非问题...
关键词:清代 奸非 杀伤亲属 司法处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