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作品数:20被引量:3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中国文论文本文学语言海斯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发文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北方文学》《西部学刊》《社会科学辑刊》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化自然叙事学视角下的《红星照耀中国》研究
《西部学刊》2024年第24期162-168,共7页张卫东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世纪美国小说中的身份伪装叙事研究”(编号:23BWW046)的研究成果。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斯诺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其对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建构具有重大意义。从文化自然叙事学的角度,考察这部作品的主体性(身份)问题、自然叙事学(诗学)问题和“文化之普通”(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发现,斯...
关键词:《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文化自然叙事学 
论《小脚与西装: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中的女性主义伦理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张卫东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属于文学伦理学的下义域概念,其方法为分析作品中女性所面对的政治伦理、性别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以此观照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从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华裔作家张邦梅的《小脚与西装:张...
关键词:《小脚与西装: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张邦梅 女性 伦理 
论非虚构文学的叙事学问题被引量:4
《国外文学》2021年第2期10-18,156,共10页张卫东 
201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之“20世纪美国非虚构文学中的中国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6CWW005)的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多只适用于虚构文学,而非虚构文学则被已有的叙事学理论悬置了。本文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方面考察非虚构文学的叙事学问题。在经典叙事学方面,通过考察非虚构文学的叙事单元、叙事行为和叙事系统发现,...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 经典叙事学 后经典叙事学 文化自然叙事学 
“艺术化”的多模态中国——论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的叙事艺术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0年第6期51-58,共8页张卫东 
20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美国非虚构文学中的中国书写研究”(16CWW005)的阶段性成果。
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的叙事艺术是独特的。作为描写文本的“非虚构类”作品,其文本构筑方式有别于传统的意指文本。三部曲的写作修辞体现在去中心化、细节至上与身份表演、非线性叙事与“古文物”字母的巧妙排列,以及文化空间和...
关键词:“中国三部曲” 彼得·海斯勒 叙事艺术 
城墙、国民性与路的隐喻——评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
《长江丛刊》2019年第26期1-3,共3页张卫东 
201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之“非虚构文学的边界与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研究”(项目编号:15WWC004)的研究成果
作为海斯勒“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寻路中国》重新回到探索中国社会文化的当代议题。他沿着长城驱车考察,追寻独特的中国城墙文化;深入北京乡村农家,接触普普通通的当代中国人,描绘当代中国的国民性;他去往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考...
关键词:《寻路中国》 海斯勒 城墙 国民性 
《江城》中“新女性”的形象图谱与女性意识
《文化学刊》2019年第9期65-69,共5页张卫东 王文圆 
2015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之“非虚构文学的边界与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研究”(项目编号:15WWC004)的研究成果
彼得·海斯勒的《江城》以文化'他者'的身份,摒弃意识形态或者乌托邦式的传统形象叙事,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一座小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解剖,为读者展现了较为客观的异国形象。其中,女性形象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书中,他描写了...
关键词:彼得·海斯勒 《江城》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尘封的历史:《甲骨文》中的陈梦家
《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281-284,共4页张卫东 
201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之“非虚构文学的边界与彼得·海斯勒的中国三部曲研究”(项目编号:15WWC004)的研究成果
《甲骨文》是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该书以中国文化符号——古文物A-Z为叙事主线,穿插了维吾尔族人波拉特的移民故事,穷尽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敏感话题的所有想象。该书所叙述或者记录、采访的人和事对...
关键词:《甲骨文》 陈梦家 汉字 新月派 
“依母情结”与死亡焦虑:评罗兰·巴特的《哀痛日记》被引量:2
《外国文学》2018年第5期138-147,共10页张卫东 
国家社科基金(16CWW00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WWC004)
《哀痛日记》是罗兰·巴特在其母亲去世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与自己情感世界的"对话",也是巴特为了缓释悲痛而为母亲之死"立碑"的泣血之作。它展现了巴特对母亲亨利特的一种"依母情结",这种依母情结区别于恋母情结,表现为"安全依恋"双方...
关键词:《哀痛日记》 罗兰·巴特 依母情结 死亡焦虑 
文学如何融合发展?——评西方左翼文学批评新作《融合与不均衡发展:朝向世界文学的新理论》
《国外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137-141,共5页张卫东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WW00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WWC004)的阶段性成果
《融合与不均衡发展:朝向世界文学的新理论》由7名声称"用唯物主义来探寻文化问题"的教授组成的"华威研究团队"撰写而成。该书运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中心—边缘"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性隐匿了世界文学发展的不均衡性。他...
关键词:世界系统 现代性 融合 不均衡 
鲍比·迪伦的歌是文学吗?被引量:1
《国外文学》2017年第3期26-34,共9页张卫东 
201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CWW005);2015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5WWC004)的研究成果
2016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流行歌手、创作人鲍比·迪伦,引发了文学界的广泛热议:迪伦的歌算文学吗?歌手获诺奖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学体系已经遭到解构?本文从文学本体论、文学类型学以及迪伦音乐的文学性等方面讨论了该议题。本文认为,...
关键词:鲍比·迪伦 文学类型 歌词 艺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