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作品数:12被引量:2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秩序感《生死场》文化观照生死场信息论基础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美术观察》《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文艺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如画”
《美术界》2016年第4期82-82,共1页颜成丽 陈琳 
我们常说"风景如画""美如画"。那么"如画"一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运用于哪些方面?它与风景画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论述"如画"一词的发展演变,其中"如画"和风景画的关系为本文论述重点。"如画"一词对...
关键词:如画 风景画 文学涵义 美学涵义 趣味标准 
“新视角”分析下的李成山水画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年第17期70-,共1页刘媛媛 陈琳 
本文把李成的山水画作品视为研究分析的对象,用横竖两条中轴线分割山水画作品,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探讨李成山水画作品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横竖中轴线 李成 山水画 
置换之于中国当代油画
《美术观察》2013年第1期117-117,共1页陈琳 
置换,指的是将一种元素把某种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换出来,属于化学范畴,同时它也有替换的意思。这种方式被迁移到后现代艺术的创作中,就表现为碎片、拼贴、挪用、互文等等创作手法。当代中国油画家的作品中“置换”方式的大量运用...
关键词:当代中国 当代油画 置换 创作手法 后现代艺术 意义系统 化合物 油画家 
《秩序感》中的“秩序感”被引量: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158-160,共3页陈琳 
"秩序感"的理论基础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赫尔姆霍兹和吉布森等人的心理学成果,以及信息论和洛伦茨的生态学研究结论。其工作机制为:人们在欣赏装饰纹样时会主动地在延续中寻找中断,而具体的制作程序则是构框、填补和连接。
关键词:秩序感 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信息论基础 生物学基础 工作机制 
装饰理论中的格式塔与秩序感
《电影评介》2009年第3期81-82,共2页陈琳 
贡布里希与阿恩海姆的设计知觉理论有着相反相成的关系,厘清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十分必要。格式塔心理学提倡在完全清晰地、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艺术作品做出详尽的描述与解释,它是进行装饰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相当有力的手段。贡布里希明确反...
关键词:格式塔 秩序感 “纯真之眼” 知觉形式 
李格尔和贡布里希的装饰理论比较研究被引量:2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9年第1期104-106,共3页陈琳 
李格尔和贡布里希是西方装饰艺术理论的两位奠基者,他们试图用科学主义范式解释审美体验中的感性问题,竭力弥补感性与理性、知觉与思维之间的裂痕。虽然他们的观点带有某种程度的假说,但藉此清除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传统界域,从而确定了...
关键词:贡布里希 李格尔 艺术意志 知觉理论 秩序感 
心灵的迹化——从凡高的笔触变化反观凡高的艺术人格被引量:1
《东方艺术》2004年第3期159-159,共1页陈琳 
要解读凡高,从他极具个性的笔触入手将是极佳的途径,因为每一幅真诚的作品都是画家“心灵的迹化”。 初涉画坛,凡高就显示出对笔触的敏锐感悟力。笔者认为在凡高艺术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几年内。
关键词:凡高 笔触 艺术人格 迹化 作品 点彩派 麦田 浮世绘 吊桥 强烈的个性 
中国油画中的“表现”与“写意”两种风格的差异被引量:3
《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152-152,共1页陈琳 
关键词:中国 艺术风格 写意性油画 表现性油画 审美情趣 思想情感 艺术语言 表现主义 
师心与镜物——由范宽、达·芬奇的两段画论谈中西绘画不同的创作思想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9-11,共3页陈琳 
从范宽、达·芬奇的两段画论分析入手 ,对两位大师艺术思想、创作方法进行比较 。
关键词:中国 北宋 意大利 范宽 达·芬奇 绘画理论 比较研究 艺术思想 创作技法 师心 镜物 艺术审美 
试论凡·高色彩动力学被引量: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489-492,共4页陈琳 
未来派通过对凡·高作品中极富个性的色彩的分析 ,揭示出其动力性因素———运动———颤动 ,对抗。
关键词:凡·高 色彩动力学 运动-颤动 对抗 旋转 未来派 绘画 《阿尔女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