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东

作品数:12被引量:5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药丸剂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波技术正交试验药理作用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中医急症》《中药与临床》《实用中医药杂志》《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更多>>
所获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本草考证论桑寄生和槲寄生被引量:9
《中药与临床》2019年第1期39-42,共4页杨晓东 刘兴文 李福兵 胡晓莉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项目
目的:让中医药专业人员能更清楚理解、识别并正确使用桑寄生与槲寄生,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历代本草文献及现代药典标准角度考察分析其药用历史沿革,以正本清源。分析历代本草相关记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桑寄生 槲寄生 本草文献 
九节菖蒲中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4
《中国药房》2017年第13期1848-1851,共4页杨晓东 李福兵 梅娇 袁宏佳 刘兴文 李波 
目的:测定九节菖蒲中酚酸类成分含量并优化其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九节菖蒲中单阿魏酰酒石酸、阿魏酸的含量;以2种指标性成分的总含量为指标,以提取溶剂的体积分数、提取溶剂量、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为因素,采用正交试...
关键词:九节菖蒲 酚酸类成分 单阿魏酰酒石酸 阿魏酸 含量测定 提取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法 正交试验 
癌痛贴提取工艺研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16年第6期131-131,共2页杨晓东 姜展 袁宏佳 郭洪明 梅娇 刘兴文 
优选癌痛贴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法,考察挥发油提取;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工艺。结果:小茴香与丁香可提出挥发油。水提部分提取条件为:煎煮2 次,每次1h,第一次加水10 倍量,第二次8 倍量。结论:提取工艺简单、合理、可控。
关键词:癌痛贴 提取工艺 单因素考察 正交试验 
微波加热炮制王不留行和芥子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中国药业》2014年第16期58-60,共3页杨晓东 李福兵 刘兴文 
目的探讨用微波加热炮制王不留行、芥子的可行性。方法用微波炮制法和药典清炒法制备2种炮制品,比较2种炮制品的外观性状;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微波炮制品和清炒品进行定性鉴别;用药典方法对两药的不同炮制方法进行浸出物测定;用高效液...
关键词:王不留行 芥子 清炒法 微波技术 浸出物 
牛蒡子微波加热炒制与传统清炒法的比较试验被引量:2
《中国药业》2013年第8期33-34,共2页李福兵 杨晓东 刘兴文 
目的探讨用微波加热炮制牛蒡子的方法。方法依法制备两种炮制品,并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清炒品和微波品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其中的牛蒡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两种炮制品的外观均能达到药典对该品种的要求。TLC法表明两...
关键词:牛蒡子 清炒法 微波技术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药丸剂的染菌途径与防控措施分析被引量:11
《中国药业》2011年第22期92-93,共2页杨晓东 刘兴文 
中药丸剂在中成药中占31.67%的比例,其卫生学指标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该文从中药丸剂的染菌途径及生产制作工艺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中药丸剂的防菌灭菌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药品卫生学标准。
关键词:中药丸剂 卫生学标准 微生物 污染 
地理、人文与甘肃道地药材被引量:14
《中药与临床》2010年第3期46-50,共5页何霖 李福兵 杨晓东 
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多样性的气候条件、水文走向以及植被特点,为甘肃道地药材种类丰富多样性创造了生态条件,《中国中药区划》的9个一级区划中甘肃省占有4个,同样甘肃的中药材有4大产区。甘肃省药材分布与植被区系、地形...
关键词:地理 人文 甘肃 道地药材 
影响中药丸剂外观色泽因素分析被引量:1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年第6期439-439,共1页杨晓东 
关键词:中药丸剂 色泽 外观 内在质量 可靠性 
复方接骨木胶囊主要药理作用研究被引量:1
《新中医》2010年第9期108-110,共3页刘兴文 梅娇 林敏 杨晓东 江兵 
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项目(编号:07-2-77)
目的:探讨复方接骨木胶囊的主要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肿胀试验;小鼠扭体试验;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大鼠肾上腺素+冰浴致血瘀试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药物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复方接骨木胶囊可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降低血...
关键词:复方接骨木胶囊 药理作用 动物实验 大鼠 小鼠 
浅议蜈蚣的用法用量被引量: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第10期61-61,共1页李福兵 杨晓东 
蜈蚣又名百足虫、天龙、千足虫,是临床上常用的动物类中药之一,来源于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陕西等地。其功效为: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
关键词:蜈蚣 用法用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