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芊

作品数:4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图像佛教艺术古印度菩提树传统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百家》《南京社会科学》《美术学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神树图像与传统中国信仰变迁被引量:3
《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151-156,共6页刘芊 陶思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的图像学研究"(15YJC76006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图像本土化研究"(2014SJB562);第6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601685)的阶段性成果
神树图像是人类社会分布最广的象征符号之一,隐含着人类信仰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国神树图像具有典型的历史分期特征:先秦时期的神树图像是原始信仰遗存的产物,两汉时期充满了"仙"气,魏晋至隋唐时期"胡"气较重,宋元明清时期则世俗气息浓...
关键词:神树 图像 信仰变迁 传统文化 
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的本土化途径——以圣树与人像组合模式为例被引量:1
《艺术百家》2017年第2期190-194,共5页刘芊 陶思炎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5YJC760062)阶段性成果;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图像本土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562)阶段性成果;第6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M601685)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章以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中圣树与人像的组合模式为切入点,考察此时期佛教艺术本土化的途径。研究发现,十六国、北朝时期石刻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大致经历了以北魏分裂作为分界点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北魏分裂以前,佛教艺术锐意...
关键词:北朝 佛教艺术 本土化 圣树 地域文化 
古印度大乘佛教艺术的圣树图像被引量:1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第3期73-79,162,共7页刘芊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的图像学研究>阶段成果(15YJC760062);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图像本土化研究>阶段成果(2014SJB56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42016R20025")
本文对大乘佛教盛行时期在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秣菟罗、萨尔纳特和阿旃陀,以及南部阿玛拉瓦蒂所见的圣树图像做了全面的研究。首先,归纳了佛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以及圣树与人像组合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文本辨析不同题材中圣树的名称...
关键词:古印度 佛教 圣树 菩提树 犍陀罗 图像 
佛陀的象征:古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圣树图像
《美术学报》2016年第2期34-38,共5页刘芊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的图像学研究"阶段成果;编号:15YJC760062;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佛教艺术圣树图像本土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4SJB56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242016R20025"
本文考察了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中部巴尔胡特和桑奇,以及南部阿玛拉瓦蒂等地早期佛教艺术中象征佛陀的圣树图像。研究发现,不同地域象征佛陀的圣树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有一些共性,即树体多有树干、树冠较圆整,叶片以三...
关键词:古印度 佛教 圣树 菩提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