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

作品数:69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医师协会更多>>
发文主题:院士医学人文医务人员医者人文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文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医学人文》《中国医药》《青春期健康》《医院与医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使命所至仁心必达——记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汤钊猷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5年第2期2-2,共1页王德 
回望以往,面对很多问题,我们虽心怀善念,却束手无策。比如肝癌,在二十世纪一度被称为“癌症之王”,手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只有3%左右,令人谈之变色。著名肿瘤外科学家、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汤钊猷院士在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医学...
关键词:肝癌 复旦大学 汤钊猷 肿瘤外科学 院士 
时光不语 霜华不凡——记北京天坛医院江涛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5年第1期2-2,共1页王德 
二十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算短,可以是从呱呱坠地到有为青年,也可以是从青年奋进到事业有成……回首每个二十年,总会有不同的感触。而时光所偏爱的,往往是心有定数、默默耕耘的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医学中心主...
关键词: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外科 脑胶质瘤 靶向药物 事业有成 医学中心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 
将人文教育融入所有医学课程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12期1-1,共1页刘雪梅 王德 
医学,延续和保障着生命的长度;人文,沉淀和雕琢着生命的厚度。医学与人文天然呼应,共同维护着生命的质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医者被归为士农工商中的“工”,而文人则可以成为“士”,巨大的地位落差并没有阻隔医学与人文的融汇契合...
关键词:医学课程 悬壶济世 医学人文 具象化 士农工商 苍生大医 范仲淹 教育融入 
闯生命医学的禁区做为人民服务的良医——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12期2-2,共1页王德 
十年前的欧洲血液学年会上,BLOOD杂志主编特地到我国北大血研所现任所长黄晓军院士的会场听其报告,趣称自己为他的粉丝。因为黄晓军院士当时所研究的白血病半相合骨髓移植,一度被学界认为是移植研究的禁区,无法实现。但是面对100%配型...
关键词:配型 骨髓移植 白血病患者 现任所长 黄晓 全相合 移植研究 为人民服务 
因见精微 臻于至善——记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10期2-2,共1页王德 
清晨6点的北京城还未完全醒来,王振常院士就已经加入迎接朝霞的头一批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并不是单位有这样的要求,而是王振常院士特意避开早高峰,以节省通勤时间,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各项工作。其实,在他还未成为医生之前,他就有了与医...
关键词:高考志愿 医学院校 北京友谊医院 影像科 非主流 臻于至善 通勤时间 院士 
医学的灵魂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9期1-1,共1页王德 
医学人文是医学的灵魂。医学从萌芽到发展,人文是源动力。各个时代的医者都不约而同地以人文为出发点,赋予医学更多的关爱和温度。上古蛮荒,神农为减轻子民病痛,以身犯毒,亲尝百草,开创中草药治病的先河;黄帝忧虑黎民健康,不耻下问,求...
关键词:医术精湛 医学人文 中医理论基础 曾世荣 孙思邈 尝百草 源动力 朱丹溪 
医学人文就是良心+爱心——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7期2-2,共1页王德 
一名医生能够被患者记在心里,不仅源于他医术高超,还源于他的医学人文精神,能为病痛中的患者带来关怀和希望。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王建安院士就是这样一位赢得患者认可的好医生。他一贯认为,医学人文就是良心+爱心。
关键词:心血管专家 医学人文 良心 院士 爱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医生 
红梅傲雪 丹心报国——记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主任陈香美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5期2-2,共1页王德 
尿毒症是慢性肾病的终末状态,至今仍令人谈之色变。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现代肾病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对尿毒症束手无策。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肾脏病学专家陈香美院士40年来的工作引领着这一领域从无到有、从科研成果到普惠国人。
关键词:肾病研究 肾脏病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尿毒症 慢性肾病 肾脏病科 科研成果 陈香美 
患者心灵的抚慰者——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3期2-2,共1页王德 
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医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健康多指躯体健康。随着医学对各种疾病认识的深入,更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加,精神健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WHO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排在“人类疾病负担”的第一...
关键词:精神医学 精神分析学 躯体健康 疾病负担 北京大学 心理压力 抑郁症 心理学 
以天真之心 担医者使命——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
《中国医学人文》2024年第2期2-2,共1页王德 
“阿姨,假如你是我自己母亲的话,我可能就不一定建议放支架。”这是葛均波院士出门诊时对一位八十几岁患者的肺腑之言,患者听从这一建议也确实很好地保证了生存质量。为患者作设身处地之想是葛院士从医几十年认定的一条准绳,他认为会看...
关键词:陈灏珠 葛均波 院士 生存质量 设身处地 肺腑之言 治病救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