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君

作品数:11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浩然逃离《北京人在纽约》测试效度教学口语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当代作家评论》《长春大学学报》《锋绘》《文艺评论》更多>>
所获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彷徨与拒斥——留学生文学的两种文化心态
《长春大学学报》2020年第11期81-84,共4页梁晓君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BS13);吉林大学校级项目(2019QY005)。
《丛林下的冰河》和《北京人在纽约》分别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但两部作品反映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心态。《丛林下的冰河》体现了面对中美两种文化的犹豫不决,《北京人在纽约》则反映出对美国文化的贬低甚至是敌视。...
关键词:留学生文学 《丛林下的冰河》 《北京人在纽约》 文化心态 
《北京人在纽约》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
《文艺评论》2020年第5期115-120,共6页梁晓君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裔美国文学创作中的原乡记忆与故国想象”(2017BS13);“台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小说乡愁文化研究”(2019B140);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裔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中国文化传统”(2019QY005)。
《北京人在纽约》是曹桂林发表于1991年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北京某乐团的大提琴手王起明携妻赴美淘金的故事。曹桂林坦承小说"通篇都是大白话""情节不惊,人物无味"(1),同名电视剧也被批评为"一部真正的‘痞子’剧",是"当代中...
关键词:电视金鹰奖 王起明 《小说月报》 《北京人在纽约》 出版发行 中国大众文化 大白话 大提琴手 
困守、逃离和超越--《骨》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锋绘》2020年第6期64-65,共2页梁晓君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裔美国文学创作中的原乡记忆与故国想象”(2017BS13);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小说文化乡愁研究”(2019B140);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裔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中国文化传统”(2019QY005)。
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认同主体的经历、立场和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本文以伍慧明的《骨》为研究对象,探讨华裔美国人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冲突时所采取的身份建构策略。
关键词:身份 认同 《骨》 
留学生汉语教学口语测试效度与信度研究被引量:2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29-35,共7页徐英春 梁晓君 
吉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留学生汉语教学口语考试效度与信度研究”(2019XYB005)
当前汉语教学口语测试形式存在测试结果偶然性较大、主观性较强、测试题目信度与效度很低的弊端,不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课堂必须让留学生学到口语学习的规则和理论知识、方法和具体语言知识的关系,而非单纯的某种语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口语考试 考试效度 考试信度 
两种文明的交汇处——读《扶桑》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7年第8期62-64,共3页梁晓君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扶持项目"华裔美国文学创作中的原乡记忆与故国想象"阶段性成果
《扶桑》是严歌苓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部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部作品不仅未被遗忘,反而显示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多重叙事视角的交错使用以及作家对女性命运和东西文化交流的理性思考使小说脱离了通俗传奇的套路而呈现出丰富的...
关键词:《扶桑》 多重叙事视角 女性命运 东西文化 
女性的逃离及其可能——《逃离》和《厨房》的比较阅读被引量:1
《当代作家评论》2017年第4期149-154,共6页梁晓君 
艾丽丝·门罗获得诺奖,为女性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被誉为“当代契诃夫”的门罗,也为短篇小说的阅读带来了新的转机。在长篇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门罗部分地改写了文学体裁等级的历史。门罗的作品主要以生活在安大略省郊区小镇的普...
关键词:女性作家 比较阅读 《逃离》 《厨房》 日常生活 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文学体裁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试析台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小说中所折射出的社会时代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2017年第1期172-179,共8页徐英春 梁晓君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台湾《现代文学》杂志研究”(项目编号:2013b65);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台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重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艰难历程”(项目编号:2015ZZ013)
在《现代文学》创刊的时代(1960年),由于时代进步和科技文化导致的经济增长与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未能同步,台湾各种由精神、物质发展错位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在迅猛增长,如日本殖民统治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所造成的...
关键词:台湾文学 《现代文学》杂志 文学与社会 小说研究 
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处──三十年来海外华文小说心理症候的一个方面
《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1期43-51,共9页孟繁华 梁晓君 
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看来,一个人到国外生活还是与他在国内换一个环境的感受并不完全一样。一座城市就是一种心情,更遑论把自己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去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文学写作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特的领域,在写作上也更具...
关键词:华文小说 心理学 海外 三十年 个人生活 症候 世界 文学写作 
乡村中国的剩余故事──近期乡村题材小说的讲述方式被引量:1
《扬子江(评论)》2014年第4期34-38,共5页孟繁华 梁晓君 
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2013ZZ026号阶段性成果
当下作家关注的对象或焦点,正在从乡村逐渐向都市转移。这个结构性的变化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空间的挪移,也并非是作家对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追踪性的文学“报道”。这一趋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现代性——乡村文明的溃败和新文明的...
关键词:中国的现代性 乡村题材 讲述方式 主流文学 小说 故事 剩余 乡村文明 
生活之树常青——浩然小说中的日常生活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1-5,共5页梁晓君 孟繁华 
对浩然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但由于浩然在"文革"时期的地位以及与主流话语的复杂关系,对浩然的小说创作,包括他在新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在实事求是的批评中给予应有评价。当我们剥离了浩然小说中阶级斗争的话语和线...
关键词:浩然 乡村日常生活 中间人物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